第五人格军师51,第五人格军刀

tamoadmin 游戏体验 2024-07-06 0
  1. 从各个角度,如何评价李秀成?
  2. 抛开人格魅力不论,诸葛亮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呢?
  3. 水浒传人物等介绍询问
  4. 梁山上108将的排名中武松为何只能排名第十四?
  5.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梗概 、

吴用是山东郓城东溪村人氏,祖居本乡,生的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赞美他的《临江仙》这样说: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中隐雄兵。

谋略敢期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字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第五人格军师51,第五人格军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吴用本是个乡村的教书先生,但是,却有“心怀大志”,自号“加亮先生”,想像诸葛亮一样能干出一番大业来。但是,单凭他的力量,是难成大业的,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给他取名叫吴用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吗,也即所谓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吴用等人避走梁山后,因不甘忍受梁山老领导王伦的冷落,为了自已小圈子的利益,吴用又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巧激林冲火并王伦,把别人的山寨据为己有,这种借刀杀之计,不仅要了王伦的命,还坑了林冲落个背叛旧主的恶名。

吴用本来是抱着晁盖的大腿过日子的,结果,宋江梁山后,拥戴宋江的势力占了大多数,几乎不需要宋江的拉拢,吴用发现梁山形势已经大变,吴用主动“站队”,表示信服和拥戴,将那个曾与他“富贵与共”的天王大哥弃之一边,结果才引发了晁盖的曾头市之难。如果没有吴用,晁盖的一生做个平安财主,也不致于命丧异乡,这都是让吴用给坑的。

从各个角度,如何评价李秀成?

鲁智深 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济危扶贫 拳打镇关西

武松 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景阳冈打虎 醉打蒋门神。

林冲 忍辱怕事、逆来顺受、善良忠厚、为人大度、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棒打洪教头

李逵 性情急躁、耿直、纯朴、莽撞、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李逵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自己有了好日子过,要把老娘接来,可惜的是老娘被老虎吃了,但是他还是把老虎给杀了。可惜因为行事卤莽、头脑简单、没有心计,最后被宋***死。

宋江为人仗义,挥金如土,虽然武艺平平,连一个寻常的地煞星也比不过,计谋也不如吴用、公孙胜,却为一百单八将之首。这与他的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晁盖死前曾留下遗嘱,捉得史文恭者就拜他为梁山之主,后来卢俊义活捉史文恭,众人还是拥护宋江为王,由此可见一斑。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 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 毒酒害死。

尽管***作者对宋江钟爱有加,力求把他写成全忠全义之人这个自称“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力不能缚鸡,功不能立业”的宋江,一直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争议不断,褒贬不一。

大家知道,《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这是我们理解宋江这个人物要注意的一点。

另外一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江这个人的一生?大家的看法也不一样,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那么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我认为,宋江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恐怕既非为了什么大宋朝廷,也非为了梁山事业,归根结底,为全一己之私而已。他为吏而交匪,为义军领袖而通吏;用现在老百姓的话说,那是“黑白两道都有人”。

《水浒传》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不朽的里程碑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描写农民起义规模之大,作品结构之精巧,更在于作者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如李逵之粗直豪爽,鲁达之侠肝义胆,高俅之阴险狡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人物的性格是显性的,比较单纯的,历来评论者对其意见都比较接近。梁山泊首领宋江是一个例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宋江是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复杂人物。他的复杂性使他有血有肉,显得很真实。他不是某个模式的产物。作者对他的塑造对避免文学创作中的单一化倾向富有启发性。

-------------------------------还有

希望能帮上你忙----------------------

水浒人物形象排行榜

1.姓名:豹子头林冲 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

主要***: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

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2.姓名:黑旋风李逵

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正面评价:直爽、忠诚

反面评价:残暴、大老粗

3.姓名:活阎王阮小七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

反面评价:暂无

4.姓名:智多星吴用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足智多谋

反面评价:对宋江愚忠

5.姓名:呼保义宋江

主要事迹:杀阎婆惜

正面评价:无

反面评价: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6.姓名:小李广花荣

主要事迹:三打扈家庄

正面评价: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

反面评价:也愚忠宋江,不值

7.姓名:浪子燕青

主要事迹:擂台胜任源

正面评价:聪明机灵,努箭高明,识时务

反面评价:暂无

8.姓名:行者武松

主要事迹: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性格刚烈

反面评价:有点残暴

9.姓名:青面兽杨志

主要事迹:遗失生辰纲、卖刀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

反面评价:暂无

10.姓名:鲁智深

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正面评价: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反面评价:无

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大刀关胜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天富星扑天 李应 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鲁智深 天伤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天佑星金***徐宁

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天究星没遮拦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横 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天平星船火儿张横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

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天牢星病关索杨雄

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两头蛇解珍

天哭星双尾蝎解宝 天巧星浪子燕青

地煞星七十二员: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地煞星镇三山黄信

地勇星病尉迟孙立 地杰星丑郡马宣赞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百胜将军韩滔

地英星天目将彭 地奇星圣水将军单廷

地猛星神火将军魏定国 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

地正星铁面孔目裴宣 地辟星摩云金翅欧鹏

地阖星火眼狻猊邓飞 地强星锦毛虎燕顺

地暗星锦豹子杨林 地轴星轰天雷凌振

地会神算子蒋敬 地佐星小温侯吕方

地佑星赛仁贵郭盛 地灵星神医安道全

地兽星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矮脚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丧门神鲍旭

地默星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毛头星孔明

地狂星独火星孔亮 地飞星八臂哪吒项充

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

地明星铁笛仙马麟 地进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地满星玉 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地周星跳涧虎陈达

地隐星白花蛇杨春 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寿

地理星九尾龟陶宗旺 地俊星铁扇子宋清

地乐星铁叫子乐和 地捷星花项虎龚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孙 地镇星小遮拦穆春

地 星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

地妖星摸著天杜迁 地幽星病大虫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地僻星打虎将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

地全星鬼脸儿杜兴 地短星出林龙邹渊

地角星独角龙邹润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 地平星铁臂膊蔡福

地损星一枝花蔡庆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云 地恶星没面目焦挺

地丑星石将军石勇 地数星小尉迟孙新

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 地刑星菜园子张青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地劣星活闪婆王定六

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白日鼠白胜

地贼星鼓上蚤时迁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中国水浒传研究协会

回答者: 我爱你淑慧 - 试用期 一级 2-1 13:08

鲁达的性格特点

(1)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粗中有细,扶危济困,疾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3)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直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鲁智深上梁山的缘由:九纹龙史进大闹史家庄后,为寻师父王进来到渭州,先后巧遇开手师父李忠和提辖鲁达。史、鲁二人一见如故,相约来酒楼喝酒。正高兴间忽隔壁有人啼哭,鲁达不快叫来金氏父女,问明愿因,方知金女被本地恶霸郑屠霸占,鲁达大怒,便要去找郑屠算帐,被史、李二人劝住,三人赠银两给金氏父女。次日,鲁达先送走金氏父女,后来到状元桥下找到郑屠,借故与其动手,三拳将其打死出走,在雁门县重遇金氏父女,得其婿赵员外引荐上五台山文殊院剃度为僧,法名智深,因两次酒后闹事不容于僧众,携智真长老书信往投汴京大相国寺,于路先在桃花村醉打小霸王周通,后与史进重逢火烧瓦罐寺杀死生铁佛。来到东京后被派往菜园,倒拔垂杨柳,镇服众泼皮,演武时遇林冲结为好友,林冲遭陷,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后遇杨志,并与曹正等人夺得二龙山。三山聚义大战呼延灼后,同上梁山。天文石碣位居天孤星,为一百单八将之十三,成为梁山泊步军头领。

鲁智深的结局:鲁智深上梁山后英勇善战,反对招安。梁山归顺朝庭平定辽国后,鲁智深重上五台山谒见智真长老问询前途,智真长老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圆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加赠鲁智深为义烈照暨禅师。

抛开人格魅力不论,诸葛亮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呢?

由李秀成被俘经过和自述所给予的评价

曾国荃非常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城,让他费了那

么大的力气,伤透了脑筋,吃够了苦头,才能把天京

攻下.这次李秀成被俘,曾国荃为解心头之气,***

处罚李秀成.他要用尖刀和针锥狠刺,然后用刀一小

块,一小块地把李秀成的肉割下来,慢慢地把他折磨

死.

当他命人把李秀成带上来时,拿起针锥,像疯狗

一样冲向被五花大绑的李秀成,在他身上一阵猛刺,

一时流血简直像喷泉一样直向外飞溅,洒了一地!曾

国荃还不解恨,又喝令刽子手把李秀成的肉一片一片

地细割下来,李秀成满身血肉模糊,成了一块红通通,

血淋淋的肉团.但李秀成并没有被这酷刑吓倒,相反,

他挺起胸膛,威风凛凛地大喝曾国荃 :"曾国荃!交

战双方,各将士都为各方之主而战,你生什么气 而

且,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被你捉拿,也只是偶然的,

你就高兴得发了疯,你不觉得这有损曾家的大义吗 "

过了三天,曾国荃差人做了一个木笼,把李秀成

装在里面.1864年7月28日,曾国藩从安庆赶

到天京,亲自审问李秀成.后来他经过深谋远虑,决

定就在南京杀死李秀成,以免夜长梦多,但他却狡猾

地叫李秀成写一个供述,以便杀了他以后向朝廷有个

交代.

李秀成当时有两种打算,一种是当敌人用刀锥加

害于自己时,就慷慨壮烈地牺牲;另一种是,当敌人

放下刀俎时,就暗中跟随他们走一段路,伺机东山

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秀成深谙其中

真意.

所以,曾国藩叫他写供述,李秀成就认为这是他

实行第二选择的好机会.他忍耐,迁就于曾国藩,从

见曾国藩第二天就开始写自述,用委婉,曲折,甚至

巴结曾国藩的语气进行他的秘密***.在炎热的夏天,

囚笼之中,为达到他的目的,李秀成争取时间拚命地

挥写,以每天七千字的惊人速度,去赶写这一部自述.

李秀成在写自述的第五天,曾国藩就与心腹赵烈

文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与商议,最后一致以李秀成"狡

猾多端"为借口,下决心把他.

在李秀成写自述的第八天,曾国藩又亲自和李秀

成谈了一次话.李秀成在谈话中,借机劝曾国藩称帝

反清.曾国藩当时确有称帝之心,但他的顾虑太多,

并没有***纳李秀成的劝告.而在第二天下午,李秀成

还在赶写自述时,就把他拉出来杀了.李秀成在赴刑

场时,神色镇定自若,微笑着踏上刑场,并吟诗作词

十句,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李秀成自幼就受到忠,孝的教育,是个孝子,极

其孝顺他的母亲,每次有重大事情出去或出差在外,

凡是有可能,必定先辞别他的母亲.

再者,他出生雇农,久经革命锻炼.他一生忠心

耿耿,尽了他的"愚忠"之心.尤其是他没听取李世

贤兵谏他不要入天京城,而去天京哭着谏天王不要守

天京,弃城突围,天王不听.李秀成见天朝已无多大

希望了,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叫天王给他赐死,以

免日后落在清兵的手中.

当天京失陷时,他甚至连家中的老母都没去救,

而先将幼天王解救突围,足见其忠大过孝.而且在关

键时刻,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结果自己落了难.

还有在荒山逃难时,当地百姓叫他剃头避难,他硬是

不肯,严正表示 :"即使不幸落在敌人手里,也不过

是死罢了 ."从这一切事实中可见,在他的思想上,

是早已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准备了.

早在他被俘虏受刑的当天晚上,曾国藩的心腹赵

烈文,劝李秀成投降时,李秀成表示 :"朋友之义,

不能逾越,更何况受其爵位 ."赵烈文又问他 :"现

在天京已经陷落,天下就要太平了,你以后有什么打

算 "" 死罢 !"但他还有后文 ,"顾虑到长江沿岸

都有原来的部将,能让我写信把他们遣散,以免彼此

再战,生灵涂炭,就已死而无憾了 ."从中可以看出,

他为能保存革命力量,做任何牺牲都无所谓!

李秀成在表现出他的坚定不移的革命立场的同时,

也有自己的打算.李秀成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有他自

己的看法.他认为,太平天国的前途还很有希望,军

事力量还很雄厚 ,广大人民还在拥护太平天国; 而

且清朝统治者内部,清朝与外国侵略者之间,都存在

着尖锐的矛盾,他们的联合只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即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他们的各自利益却不相同;再

者,现在幼天王已经脱险,太平天国几十万大军都在

长江两岸,问题只在于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领导者

来统领,就可以复兴太平天国,而他自己正是合适的

人选.另一方面,李秀成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面,就已

深深地受到《东周列国志》 ,《三国演义》中叙述的

"勾践灭吴","姜维伪降"等历史故事的影响 . 现

在国破被俘,自己又是太平天国的军师,军队的最高

统帅,复兴太平天国已是责无旁贷了.所以,他决定

在敌人用武力时,自己就慷慨就义;当敌人用文的时,

只要有一线生机,即使忍辱负重,也要坚挺下去.

因此,在他写自述第八天熄灯之后,乘着曾国藩

又过来和他谈话之机,劝曾国藩称帝,自己***降曾国

藩,以苟且偷生,伺机重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当时

曾国藩掌握湘军,占有长江中下游广大地盘,湖南,

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到处都是他的士兵和战船.

而这些富庶的产粮省份的粮食和税银则源源不断地输

入他的金库.这强大的军事,物质的实力,曾几度使

清皇朝极怕曾国藩推翻他们的统治地位;并且,曾国

藩的党羽,亲信也企图拥他做皇帝,借机捞到好处.

当湘军攻下安庆时,曾国藩的心腹大将彭玉麟就试探

曾国藩说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清

朝野史大观》第八卷.)曾国藩在他老家湘乡建书屋,

工匠做的上梁文就颂祝道 :"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

南京做皇帝 ."而曾国藩本人,则表示他自己不听李

秀成的劝告的原因不是"不敢 ", 而是"不肯".这

也说明了李秀成的***并不算幻想.但是,曾国藩向

来是个老奸巨滑的傀儡,考虑问题很多,又有

太多的顾虑,他和心腹赵烈文通过对李秀成的谈话和

观察他在过去的一切活动,两人一致认为李秀成狡猾

多端,阴谋诡计最多,所以曾国藩非但没有中计,反

而看穿了李秀成的如意算盘,决定趁早把李秀成解决

了,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把李秀成押解北京 ,不免在

途中遭到太平军的劫逃).

就在8月7日下午,当李秀成还在忙着写自述时,

曾国藩就派人通知他,当晚就要把他处死.李秀成仍

在写自述,一听到这件事,就停笔震惊了好一阵子,

知道自己全部的心思都白费了.镇静之后,他倒心平

如镜地准备去死,因为他已竭尽全力了.到晚上赴刑

场的时候,他仍"谈笑自若 ",像没事儿一样.行刑

前,他作词十句,词中叙述了他的忠诚之情,同时也

有称赞和感恩曾国藩的语意,这很大可能是李秀成的

另一目的,因为他在狱中,曾国藩来谈时,李秀成曾

向他提出三个条件,其中就有不要追杀太平军余部,

把他们遣散就够了.通过这最后歌颂曾国藩,就是防

止他改变对自己的许诺,以保存太平军的实力,这充

分体现了李秀成自始至终一直是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

的.

李秀成被捕后,死前最大的遗产就是他的供述,

即《李秀成自述》。《自述》内容详尽 、 条理清楚。

文中内容几乎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不仅包

括他所参加和组织的战事和其他***,而且也记载了

一些由他作为旁观者的战事。但由于他作为太平天国

后期的主要将领,所以在这期间他所指挥的战事几乎

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战争。比如二破江北大营,三河

战役,二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常,第一次进攻上海,

第二次西征,进军浙江,第二次进攻上海,率军回救

天京(后期),苏州保卫战,天京保卫战等。

正因为他是参加者、领导组织者,他的记叙更具

真实性、可靠性。这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一份

朴实的礼物,弥补了太平天国史中的许多漏洞,减少

了研究中的许多弯路。

遗憾的是,李秀成在写自述时并没有查阅任何资

料,更没有时间进行详尽的思考,只是在自己的记忆

中,把一件一件事回忆出来。对于以前整天在戎马上

生活的他,不免遗忘某些细节,特别是一些日期,只

能有个大概的印象。所以书中某些地方的差错是不可

避免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李秀成写《自述》所处的特

殊环境和他本人另有谋算,除了上述的记忆错误外,

有些有意的歪曲和隐瞒。比如,他断定幼天王死在

乱军中,以消除曾国藩的疑心,不再追击幼天王,以

及有意讨好曾国藩,以期有朝一日能复兴太平天国等。

最为可惜的是 ,《李秀成自述》并没有完整地保留下

来,而被曾国藩作了删改,最后部分被曾国藩撕毁,

以至于某些史实的遗失和某些事实受到歪曲。如曾国

藩将《李秀成自述》原稿中“将原文盖印”真迹的涂

改和将天朝十误中的第十误全部涂改为“误不应专保

天京,扯动各处兵马 。”显然,这是曾国藩为了显耀

自己功劳的“杰作”。

尽管如此 ,《自述》原稿的大部分内容毕竟保留

下来。在近一个世纪后,曾国藩的曾孙在社会舆论的

压力下,终于于1963年在台湾影印公布。经过各

史学专家,特别是太平天国史学专家罗尔纲先生从影

印本的字迹、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翔实的考

证,证实是李秀成的真迹。

对于李秀成的评价,向来贬褒不一。笔者认为,

李秀成的一生功过皆有,而且功超于过。李秀成从青

年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从士兵到大将,到统帅,无不

表现出他的忠诚、勇敢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屡次战

斗中, 立下汗马功劳。 他领导的军队被英国人呤称

为“常胜军 ”,成为后期太平军的精华和天朝的支柱。

如果没有他这样的将才,能有这样的勇兵吗?

虽然他在用兵上有时不顾大局,偏于自私,但相

对于他的功劳来说,是次要的。如果说他被俘后在狱

中“变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那么,这丝毫不

会影响他的功劳。因为,即使他不“变节 ”,就能使

太平天国运动复兴吗?当然不会。毕竟他是坐在笼中

的人,一切最多只能是异想天开了。不过,从中国传

统的人格上来说,这种“变节”确实有碍于他的英雄

气概,给他自己脸上涂了黑。但其实这也只是鹦鹉学

舌,从小就开始对他影响的《东周列国志》, 在他死

前仍发生作用,可以说他的“变节”是因为《越王勾

践灭吴》陶冶所致。换个角度说,他的“变节”是他

的一种计谋,如果他能获得成功,苟且活着,那他将

寻找机会复兴太平天国,这也正表明了他的忠诚,为

太平天国事业殚精竭虑,费尽心机。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来看,李秀成的自述是一部很

好的太平天国战争史,并且,他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

的经验教训。摘其原文如下:

“计开天朝之失误有十: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

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

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

林凤祥,封燕王秦日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

败回。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章在湘潭

全军败尽。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

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

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王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误国不用贤才。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

而性命无涯 。”(选自《李秀成自述》。)

虽然他总结这十误(共有十一项)具有局限性,但

他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内总结出来,已着实不易,因为

任何事务都有个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所需的是时

间,而李秀成正是缺乏这个,因此,对于他的局限性

是可以谅解的。但是他在总结中忽略了二次西征的失

败,正表明了他的具有自私性,这与他出身于农民,

及其所具有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总之,李秀成的一生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战场上

的英雄,同时,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使人们也看

到他只是一个朴质、活灵灵的人,任何英雄只是一个

人,而不是神或上帝的创造物。让我们历史地、中肯

地评价他的一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的来说,李秀成也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

的英名将永垂史册!

水浒传人物等介绍询问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如何禁止***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还压在他上面。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讲了那么多,究竟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政治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刘备手下,最受信任的当然是原从集团,其中,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为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乾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就OVER了,简雍卒年,史所不载,但也没有他在刘禅朝廷中的任何事迹,估计死在刘备之先。原从集团所剩到诸葛亮时代的,大概只有资格较嫩的赵云和魏延了。

刘备第二信任的,是四川集团,其中,***死于220年,黄权在刘备大败夷陵后,被迫北降曹魏,许靖和刘巴都死于222年。有分量的只剩下一个生在南阳,但于川中归备的李严了。

这也就是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此时也,原从集团已经没落,四川集团有权有势的也只剩下一个李严了。而诸葛亮处心积虑地终于搞掉了李严,才得以总揽朝政。

史载,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现在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严了,李严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正在找你的岔子,想逃可也逃不掉啊!

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李严品德不好,也许诸葛亮干掉他是正义之举,但使用那种阴谋诡计,终非君子之所为——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政治上,本就没有十足的君子,否则肯定活不下去,千万别把诸葛亮当圣人。圣人只有孔子,所以那老家伙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继续,随着诸葛亮的权力稳固,原从集团和四川集团彻底退居二线,荆州帮权倾朝野。总有人赞扬诸葛亮用人唯贤,那么就让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贤”的出身吧——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托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即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的老乡。原从集团不说了,四川集团名臣济济,又在本乡本土,要说他们的子弟毫无可用者,只好从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家乡的荆州人里头挑英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诸葛亮之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他的政治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

都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如果这个所谓的“政治”,是指政治斗争的话,我们无话可说,可要说主要指民政的话,恐怕孔明戴不上这顶高帽子。诸葛亮的运补能力不错,当他作为地方民政长官的时候,总是能给前方“足食足兵”,大有萧何遗风。可是这运补能力的背后,是靠合理地统筹安排,以及鼓励生产,还是靠的拼命搜刮,可就谁也不知道了。

诸葛亮终于爬上第一高位,当了整个蜀汉的家,收到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隆中对》里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是被暴发户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搞到国库空虚,虽然后来根据刘巴的建议,发放大钱,平准物价,可那只能是权益之计,长久实行,反而象饮鸩止渴一般。政治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靠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政治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连本史书也没有留下——害得身为蜀人的陈寿,苦于得不到足够的史料,竟然写作《蜀书》,是《三国志》中最薄的一卷。一味秉持旧法,毫不应时改变,诸葛亮能算大政治家吗?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靠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政治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不把他们***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梁山上108将的排名中武松为何只能排名第十四?

1.姓名:豹子头林冲 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

主要***: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

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2.姓名:黑旋风李逵

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正面评价:直爽、忠诚

反面评价:残暴、大老粗

3.姓名:活阎王阮小七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

反面评价:暂无

4.姓名:智多星吴用

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足智多谋

反面评价:对宋江愚忠

5.姓名:呼保义宋江

主要事迹:杀阎婆惜

正面评价:无

反面评价: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6.姓名:小李广花荣

主要事迹:三打扈家庄

正面评价: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

反面评价:也愚忠宋江,不值

7.姓名:浪子燕青

主要事迹:擂台胜任源

正面评价:聪明机灵,努箭高明,识时务

反面评价:暂无

8.姓名:行者武松

主要事迹: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性格刚烈

反面评价:有点残暴

9.姓名:青面兽杨志

主要事迹:遗失生辰纲、卖刀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

反面评价:暂无

10.姓名:鲁智深

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正面评价: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反面评价:无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是农民起义吗?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死于非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哑美人。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加之后来有了《》,于是“潘金莲”就成了“*妇”的典型、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梗概 、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座次排名并非依照战斗力为基准,而是优先考虑政治地位和可利用性。

武松之所以被排为第十四,是因为他的政治出身不高,说句玩笑话“狗肉端不台面”。

追根求底。

武松只是一个触犯了刑法的***犯,即便武功再高,也无法作为梁山的台面。

而前排名前十三的好汉,无论是政治出身,还是利用价值,都在武松之上,因此武松便无可厚非的成为了梁山好汉中的第十四把交椅。?

排名第一的是宋江,虽然没什么真才实学,但却深谙驭人之术,俗话说“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宋江作为梁山的一把手,排名第一乃是理所当然。?

排名第二的是卢俊义,作为“水浒单挑王”的卢俊义,担当梁山第二把交椅实属理所应当。

卢俊义的出身极好,祖上是商业大户,颇有家业,卢家在民间的名声可谓是有口皆碑。

而卢俊义身长九尺,如泰山一般伟岸,面貌俊气不凡,威风凛凛,气质犹如天神降世一般威严炽热,在外貌上不知甩了宋江几条华尔街。

卢俊义单挑“野驴四将”,杀溃数千辽兵的事迹,江湖上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宋江之所以费尽心思套路卢俊义加入梁山,所图就是利用卢俊义在社会上的好名声,为梁山打造声势,所以卢俊义是以“品牌代言人”的身份加入的梁山,排名第二并无不妥。?

排名第三的是吴用。

吴用这个人虽然真的很“无用”,但他毕竟是梁山的大军师,兼宋江的好基友,“梁山集团”的大小军事行动几乎都是由吴用一手策划,比如套路卢俊义,诓骗朱仝,策反呼延灼等等……

呵呵呵…能领导一百零八位王者段位的英雄玩到最后集体掉段,吴用排名第三简直委屈了!?

排名第四的是公孙胜。

身为梁山泊的第一***师,公孙胜表示很无奈…

本想辅佐晁盖推翻***的朝廷,成为梁山的二把手,却没想到晁盖“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结果中途杀出个黑宋江,不仅夺了权,篡了位,还修改了晁盖的政策,公孙胜的心中有一万个那啥在呼喊,但脸上却只能笑嘻嘻的去面对,没办法,这就是命啊!

公孙胜作为梁山泊的元老级人物,在梁山中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宋江把公孙胜列为梁山第四把交椅,第一是有意收买公孙胜,第二是稳住原属于晁盖阵营的势力。因此公孙胜排名第四,其中掺杂着诸多政治方面的因素。?

排名第五的是关胜。

关胜是武圣关羽的后代,出身好,口碑硬,背景强,作为梁山泊的第二位品牌代言人简直不要太合适。

而且关胜的功夫并不比武松差,北京一战,关胜单人抵挡林冲、秦明两员大将的光辉战绩,已经足够吹一辈子了。

像关胜这样出身好,武功好,又容易骗的猛将,宋江捧在手心里还来不及呢,当然要给他在梁山按排一个好位置。?

排名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的分别是林冲、秦明、呼延灼、花荣。?

林冲是梁山泊的元老级人物,而且出身官家,武艺高强,排名第***情合理; 秦明原本是朝廷中的军官,官拜“青州兵马都统制”,比之什么所谓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可是要高出不少。若不是宋江用计谋坑了秦明,秦明绝对不会落草为寇。

排名第七呼延灼完全是宋江企图收买。

呼延灼的背景比卢俊义还强大,呼延灼的祖上是宋朝开国名将呼延赞,宋江对这种骗来的武将,从来都是收买为主,巴结为辅,排名这种虚无的东西,还不是宋江一言堂?

花荣是宋江的义弟,除本身实力过硬之外,与宋江的关系也极为亲密,所以才被排名为第九。?

排名第十、第十一的分别是柴进和李应,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他们有钱,是梁山集团的投资人。?

排名第十二的是朱仝。 朱仝比较特别,他是一个完全没有黑点的正面人物,朱仝有家有业,有情有义,长的帅,功夫好, 颇受宋江的亲赖。?

宋江为了拉朱仝入伙,用尽了下三滥的手段,更是暗中指使李逵杀了他上司的孩子,活生生的切断了朱仝的仕途之路,像朱仝这样一个毫无黑点的人居然被宋江坑的如此凄惨,难免让人觉得愤慨。

因此,宋江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才不得已给予朱仝一个较高的座次。?

排名第十三的是鲁智深。?

鲁智深是二龙山的大当家,在梁山的政治地位和个人威望很高。

而身为二龙山副当家的武松则排名第十四,武松对鲁智深的人格心服口服, 因此宋江特意安排鲁智深的排名在武松之上,因为武松即便认为名词太低,也会看在鲁智深的面子上,不会起什么微词。?

可以说一百单八将的排名座次,包涵着宋江无数的心机与梁山之上的厉害冲突,像武松这样社会地位低,利用价值一般的人,能排到第十四已经很不错了。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巨吼吓死夏侯杰,喝退曹操百万兵。?关公、孔明、刘琦接应刘备投江夏。荆州军民投降曹操。曹操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沿江而来。?东吴孙权商议御操之策,鲁肃请往江夏说备共搞曹操。诸葛亮同鲁肃离江夏往柴桑郡。

扩展资料

第四十二回出场人物介绍:

1、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1***年在曹操进攻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召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2、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