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毛遂怎么不好好***赵国_王者荣耀毛遂和秦军

tamoadmin 游戏体验 2024-06-29 0

    我爱我的家(2008年云南省中考作文)

    cheng.onghong 2008-07-03 21:15

    镜头一:一个帅气的小男孩,看上去十五六岁。收拾好了一个鼓鼓的书包正准备离家去上学,母亲走到男孩面前,帮男孩理了理衣襟,扯了扯微皱的衣服。端详了一阵男孩的脸,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娘对不住你,看把你饿瘦了,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得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娘相信你一定能行!”说完,她快速从衣兜里摸出几张揉的钱,像以往一样认真地数着“一元、二元、三元……一共十五元。这是你一周的生活费,好好管着,甭乱花!”男孩接过母亲手中的钱,眼前又出现了母亲翻越高山,穿过峡谷打竹笋的那一幕:只见竹林丛中的母亲快速弯下身子,左手扒开竹苗,右手握住竹笋用力一扳,“喳喳”手里就捏了一大把竹笋,娴熟地顺势一丢,竹笋便掉进了箩筐。小男孩眼晴模糊了,他接过母亲捏得出了汗的钱,若有所思,似乎是在说,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让你失望。

    大秦赋毛遂怎么不好好辅助赵国_王者荣耀毛遂和秦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镜头二:父亲坐在农家小院里,手里正忙活着,只见他左手拿了一根竹杆子,右手拿了一把小刀,只听“嚓嚓”的声音,竹子已被劈为两半,那两半竹子在父亲熟练的刀法中很快变成了竹篾,尽管院子里没有树木可以挡住头顶上的烈日,但已习惯于晒太阳的父亲根本不在乎这一切。跟以往一样,父亲静静地坐在院子里,专心地,仔细地用竹篾编好了两个背箩,他会心地笑了,他的笑的是儿子这一周的生活费又有了保障了。其实辛苦编成的背箩谁知父亲要在集市上守多久才能得到十五块钱呢?

    镜头三:家里虽然不富有,既没好吃的,也不像别的孩子家有电视看,但小A一放学就赶紧直奔家中而来。家里的门锁着,小A跟以往一样掏出钥匙打开了门,第一个反应就是看锅里有没有饭,小A揭开锅,一碗香喷喷的鸡蛋炒饭让小A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是小A最喜欢吃的饭,只有母亲最知道。

    小A家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小A一直已来就是这样生活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之下,他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这不,这个周小A又给父母带来了一个惊喜——第三次月考全年级第一名。

    朋友,你知道小A是谁吗?这不用再说了吧,小A就是我啊,你像我一样幸福吗

    战国四公子形象比较

    ——兼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

    摘要:战国四公子虽然总是被并列在一起称呼,但事实上他们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1?7本文主要从养士、待士及思想、人格诸方面来比较战国四公子的形象,并探讨司马迁在这些人物身上倾注的思想感情,体现的审美取向——各个阶层的人,不管地位高下尊卑,都有被尊重的权利?1?7

    关键词:战国四公子 形象比较 审美取向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因为《史记》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更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1?7作为文学著作,司马迁以独特的写作技巧、生动简洁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在《史记》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感?1?7

    一、 孟尝君:一切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在战国四公子中,后人评价最为纷歧的莫过于孟尝君,尤其是他的门客中有鸡鸣狗盗者,但是孟尝君却“好客自喜”,只要门客对他是有利的,他便不会计较门客的出身,他一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孟尝君之父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独孟尝君年少见智,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的论辩上?1?7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况且又是贱妾所生,恐怕今后人生必不顺利?1?7他被父亲嫌弃甚至抛弃?1?7还好,母亲偷偷把他抚养大?1?7当他长大成人被领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仍然不念骨肉之亲,而“怒其母”?1?7孟尝君却不忘父子礼节,“顿首”询问原因,即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解除了父亲的忧患:“必受于天,君何忧焉?1?7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其至者!”此言一出,无论是从天命还是从人为的角度,都使父亲再没有任何借口遗弃生于五月五日的他了?1?7真是一鸣惊人?1?7如果说孟尝君驳“五月五日子不可举”之说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话,那么孟尝君责备父亲“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则是孟尝君士途的“又一村”了?1?7孟尝君一出现就显出他的机智、见识过人,他对父亲先驳后责,前者顿首而后者持理不让:

    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谷而士不得短褐?1?7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孟尝君对父亲的私家富累万金而不招贤纳士的责备不留余地,眼光可谓长远独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职务,并使宾客日进,自己的名声也逐渐闻于诸侯,而且被立为太子?1?7孟尝君终于以自己的才识从被弃翻身而为太子,代立于薛?1?7

    对待宾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1?7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1?7” 孟尝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财动心,所以在孟尝君被废后,宾客皆离他而去,他便扬言:“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1?7”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

    秦昭王认为孟尝君贤能,愿求孟尝君,孟尝君便欣然愿往,而对宾客的百般劝说置之不闻?1?7只有当舍人苏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头?1?7

    孟尝君过赵,“斫击杀遂灭一县以去?1?7”而不管生灵涂炭,只因赵人对他的一句取笑?1?7他完全没有“公子”所应有的大度?1?7

    秦欲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囚孟尝君,谋欲”于是孟尝君得脱后便以公济私积极联合韩、魏攻秦,对齐自身的危害则视而不见,而苏代一句“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却使孟尝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在于自己不利?1?7

    秦人吕礼为齐相,孟尝君担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个人恩怨化为国家大事,派人给秦相魏冉下书,说动魏冉攻打齐国逼走吕礼?1?7

    齐国灭宋,“欲去孟尝君”而“孟尝君恐,乃如魏?1?7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1?7”他不但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国为相,甚至联合外敌攻打自己的国家,使齐国几乎灭亡?1?7

    别国的小恩小惠可以轻易地让孟尝君扔下自己的国家,而当事情关系到自己的一点点小利益时,孟尝君却郑重其事地考虑起来?1?7他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罢了?1?7

    司马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1?7大则利天下,小则得一国?1?7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1?7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1?7”①从孟尝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权力以后的表现来看,孟尝君起初的一鸣惊人,责难父亲的话其实也不过是贵族公子的“花言巧语”罢了,他养士的目的与他的父亲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1?7孟尝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他怨父亲迷信、抛弃他,更怨父亲“门下不见一贤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损”,于是他直言指责;他怨秦国对他的囚禁,怨赵人耻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吕礼抢夺他的地位,怨齐国君主之骄,于是他愤怒、他大动干戈,视生命为草芥;他怨宾客背他而去,于是他咬牙切齿,怒发冲冠?1?7这一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

    二、 平原君:盲目养士,徒为虚名

    战国时代是一个没有巨人的时代,没有一种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物是天下归心的人物?1?7大家都想保存并发展自己,因此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富国强兵之术,也造就了“士”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1?7欲强国者必养士,因此便出现了“争相倾以待士”的局面?1?7

    如果说孟尝君养士,无论是诸侯宾客还是逃亡负罪之徒,他都无所选择,一概“善遇之”?1?7致使门客中各色人等鱼龙混杂?1?7而他的门客的活动则或使孟尝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尝君保持了权势和名望,都只是为了孟尝君的一己之私利,于国于民却并无补益?1?7

    那么,与孟尝君相比,平原君养士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养士只是为了虚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识人,这主要表现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贪心、未睹大体等几个方面?1?7

    民家有一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谒见平原君,单刀直入“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当着躄者的面,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后他却又笑着说:“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在这里,“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现了平原君为人圆通,善于敷衍,后者表现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轻狂?1?7而“终不杀”则反映了平原君对躄者之流的蔑视?1?7由此可见,当平原君“门下舍人宾客引去过半”时,平原君的杀姬谢躄便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罢了?1?7

    平原君门客盛时达数千人,他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1?7在准备赴楚缔结纵约时却选不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同行者?1?7而对于毛遂的自荐却是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1?7我们从平原君与毛遂的对话中可看出: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1?7”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1?7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1?7先生不能,先生留?1?7”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1?7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1?7”

    两人话语针锋相对,一个说毛遂居三年而无所闻,认为不能同往;一个则说无所闻不是无能,并把无所闻的责任归于平原君,指出是他没有给机会让食客有用武之地,一语中的?1?7毛遂终于“面试”成功,但无论是平原君还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毕竟还未见毛遂有所造树?1?7于是“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1?7平原君的“质辞”虽显出他的通脱爽直,但这种通脱爽直里更多的则是在反映平原君对毛遂的轻蔑与不识人才?1?7毛遂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1?7

    作者以19﹕1的笔力表现毛遂以1压倒19的气势。写毛遂从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1?7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而完成与楚合纵的任务,而且使楚王“唯唯”愿“谨奉社稷而以从”并歃血为盟?1?7毛遂真如锥器,锥尖一露,接着便逐渐露出锥形,直至完全“脱颖而出”毛遂至此终于能骄傲地说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7文章对毛遂才能“脱颖而出过程的描写,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并为毛遂鼓掌称快?1?7毛遂鹤立鸡群的形象更是鲜明,真可谓“四两拨千斤”?1?7就连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惭愧地感慨“胜不敢复相士”?1?7文章越是从侧面把毛遂写得成功则平原君有眼不识俊杰的形象也被连带地写得更为鲜明起来?1?7

    平原君的不识人才还体现在对毛公、薛公的态度上?1?7平原君对于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耻?1?7平原君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毛公、薛公为魏公子得去?1?7

    平原君私爱美人,使自己在那个“争相倾以待士”的时代里给人一种“爱色而贱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门下的宾客舍人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1?7苏辙曰:“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1?7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1?7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1?7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②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用李同的话就是: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争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1?7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1?7

    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以此鼓舞士气,而平原君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帝秦说”不敢议论一个字?1?7

    平原君虽有诸多不是,但还是有他可取之处的,如从谏如流,知过必改。

    起初,平原君和私爱美人,不愿斩笑躄者美人头,然而当他看到门下宾客纷纷离去,是以为他“爱色而贱士”时,他便毅然杀掉爱姬?1?7并亲自提着美人头到躄者家谢罪;毛遂自荐赴楚时,平原君既倨尊又气傲,他对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怀疑的,但是当毛遂三言两语完成使命后,平原君终于心悦诚服,对毛遂说:“胜不敢复相士?1?7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于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1?7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1?7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7胜不敢复相士?1?7”并将毛遂奉为上宾?1?7如果说孟尝君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与敌国勾结是一种卑劣的行径,那么平原君在国家危机之时,他能够听从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将夫人以下家人编入士兵队伍,共御秦兵这种通达事理,忠于国家的行为就更值得我们肯定了?1?7

    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诸侯

    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最爱信陵君,因为信陵君对待士人的那种仁、谦的态度最符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1?7

    司马迁写孟尝君写到“吾尝过薛,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又闻“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写平原君则写他以一笑应付躄者,且有眼不识毛遂,并评价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而写信陵君却是“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公子社交侯赢、间步从毛公、薛公游就是最好的例证。

    作者写公子社交夷门监者侯赢时,通过一系列对比描写来证明公子的仁、谦?1?7先写“公子往请,欲厚遗之”后写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1?7而侯生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却“执辔愈恭”?1?7接着,侯生又使“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这还不够,侯生居然“故久立与其客语”,但公子“颜色愈和”,整个过程,“公子色终不变”?1?7到家后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赞宾客”,“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1?7侯生原本贫困且又仅一夷门监者,虽说是隐士却不见有什么建树,况且几次三番对公子傲慢无礼,而公子却依然仁而谦?1?7对比如此鲜明,公子愈显尊贵,而侯生愈显傲慢无礼?1?7但是作者却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1?7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却能牺牲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公子,使读者不得不对侯生的由鄙视转为肃然起敬?1?7由此通过描写侯生的形象是从一个隐士,不受财的可敬形象转为傲慢、无礼的形象再转为使人肃然起敬,一起一伏?1?7从而使公子被从正面加固了仁谦、尊贵的形象?1?7

    其实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称也是因为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又能急人之急?1?7

    秦围邯郸,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却犹豫不决,于是公子“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宾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虽不免有些急躁、冲动,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却得到读者的理解?1?7然而公子虽冲动但却有礼节,当公子告别侯生,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公子时,公子担心“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还,问侯生”?1?7而侯生不愧是一名真的隐士?1?7他沉着、冷静,虽为隐士却能洞察一切?1?7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辞决而行必是一鼓作气,劝之定不听,所以故不送,以转移公子注意力?1?7公子果然引车而还?1?7于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并把他的计谋告诉公子?1?7侯生的洞察一切体现在他虽为屈屈一夷门监者,却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为如姬报父仇,甚至连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的心理也了如指掌?1?7然而侯生之计虽绝妙,公子却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而泣,公子的“爱士”形象由此可一览无余?1?7人的行为代价最大莫过于牺牲生命,侯生为公子计,而后“北乡自刭”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肃然起敬?1?7侯生越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鲜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谦、爱士的形象也被反衬得愈加鲜明有力?1?7

    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称,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能知错即改,又有一颗爱国之心,可谓常自省而知大体?1?7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后,赵国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当有人为公子指出不是之处后,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1?7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1?7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1?7公子因窃符救赵一事留居赵十年期间,秦“日夜出兵 东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于他,禁止门客为魏使者通报,门客果不敢违令?1?7是毛公、薛公大胆违令对公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明过错?1?7公子果然爱国心切“语未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1?7公子慧眼识英才,间步从毛公、薛公游,二公果不负公子厚爱,冒死劝公子归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错?1?7

    李晚芳曰:“战国四君子,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觉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1?7”王世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③信陵君爱士如此,爱国如此,难怪司马迁独独愿以“公子”称赞信陵君?1?7

    四、 春申君:一辩而显赫,却遭奸人害

    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1?7而事实上,后三者都是出自名门贵族:孟尝君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是齐威王的孙子,平原君是“赵之诸公子之一”,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是魏安僖王的异母弟弟?1?7唯独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阶层?1?7三位出身名门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们门下士人所教授的结果,而他们本人则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独办过一件事?1?7但是春申君却游学博闻、治国有术?1?7上书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是春申君一生为楚国所做的两件最重大的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独力完成的,与他门下的士人毫无关系?1?7

    司马迁写春申君着力在一“辩”字,因此文章开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劝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论辩之辞,以突出他的论辩之才?1?7

    春申君劝说秦国与楚国亲善,他在谏书中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秦国不应攻打楚国,而应与之友好?1?7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1?7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1?7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1?7”接着,春申君又打比方又举事实,从古讲到今,引《诗》又引《易》具体分析了秦国不能攻打楚国的两个原因,既形象又生动?1?7最后春申君给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将带来的美景:万朝来贺,天下皆归于秦?1?7终于使秦国打消了对楚用兵的念头?1?7

    春申君说应侯劝秦王使楚太子归国同样显示了他的论辩之才?1?7只是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劝楚太子乔装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1?7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1?7

    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1?7

    其实春申君老来遭奸人李园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与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结果?1?7***设他不受李园兄妹的诱惑,他还能洞察李园兄妹的阴谋诡计,可他偏偏为官多年,历尽了被宠的荣耀与被疏的穷困?1?7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老来无法“保相印江东之封”因此对抓住了他的弱点的李园兄妹坚信不疑而不听朱英之言,终于落得个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的下场?1?7就连司马迁也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叹息:“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1?7

    五、 司马迁:审美取向

    在战国四公子的四篇列传里,几乎每一篇列传都除了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公子”形象外,还塑造了一个甚至多个社会底层的豪杰义士?1?7

    孟尝君囚于秦,是靠了客中“最下坐”的狗盗者和“客之居下坐”的鸡鸣者才成功出逃的?1?7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完全没有鄙视鸡鸣狗盗者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承认“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1?7当是之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1?7”孟尝君被湣王怀疑参与了“田甲劫湣王”***,是靠了那位向魏子借粟的贤者的“自刭宫门”的行动才消除了湣王的误会?1?7孟尝君被废,是冯谖生死相随,用巧谋在秦、齐之间两头奔走,才使他恢复了相位,并扩大了封邑?1?7

    平原君找不到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同往楚国定纵约,是地位卑下的门客——毛遂勇敢自荐,“按剑历阶而上”置生死于度外才使楚王“唯唯”完成了定纵的任务?1?7秦围邯郸,赵国几亡,平原君一筹莫展的时候,是李同——平原君门下一传舍小吏的儿子,自动请缨、挺身而出率三千敢死之士奔赴战争前线才使“秦军为之却三十里”?1?7没有毛遂定纵约,没有李同急赵国难,赵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1?7

    信陵君善待“夷门监者”侯生、屠者朱亥;礼交博徒毛公、卖浆者薛公?1?7因此他一生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窃符救赵”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有力相助——侯生为他冷静的策划,甚至“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朱亥亦是把生死交给了信陵君,与他一起奔赴前线;而毛公、薛公亦敢在信陵君诫门:“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1?7”的情况下冒死进谏信陵君归魏,使公子威振天下?1?7

    一个个豪杰义士虽地位低下,被别人看不起,却一个个都那么有情有义、大义凛然?1?7《史记》为这么多下层人物立传,褒奖他们的品德、才能,这都说明,司马迁是完全肯定战国四公子的养士、对士人的礼待的;而他对于下层人物的品德、才能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7他将自己浓烈的感情融入到了笔下的人物身上,“歌颂着人类所敬爱的,批判着人类所憎恶的?1?7”④在这里,出身贵贱已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1?7“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借这些下层人物表现、寄托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境界和价值、审美取向?1?7他用《史记》理解了一个时代,表现了一个时代,《史记》寄托着他对人生的执着追求?1?7

    注释:

    ①②③韩兆琦 《史记选注汇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256页、268页、280页

    ④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2002.12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 《史记注译》 三秦出版社出版 1992年11版

    [2] 梁平汉 《文史杂志?6?1闲话信陵君》2004年第4期

    [3] 韩兆琦 《史记赏析集》 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8版

    [4] 赵志华 《试析<史记>中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3

    [5] 张兴杰 王秋梅 李文高《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论》甘肃社会科学 1995年第2 期

    [6] 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2002.12

    [7] 孙纪文 《论司马迁的审美观》龙岩师专学报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