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斯威夫-使命召唤拉斯威尔和谁是cp

tamoadmin 游戏攻略 2024-09-05 0
  1. 4
  2.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3. 使命召唤4中的人物有哪些,要全名!
  4. 夸文化交流分别有那些理论啊?要具体一点的!
  5. 2014年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公共基础知识(冲刺第四套)
  6. 哈利波特与哈利波特

公共管理研究发端于1887年诞生的传统公共行政学,以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为其理论基础,专注于从静态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结构与体制问题。此后,行为科学公共行政使公共行政研究的重点从静态的体制结构上转向对行为的动态研究,以期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行政组织效率的途径。

20世纪60年代之前,包括传统公共行政学和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在内的行政研究均呈现“管理主义”取向,奉行效率至上的原则,专注于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问题,属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以行为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为先导,弗雷德里克森和拉斯韦尔分别提出“新公共行政”与“政策科学”范式,公共管理的发展进入“新公共行政与政策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公共新政研究从“管理主义取向”转而为“***主义取向”,奉行公平至上的原则,从对行政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对组织外部社会责任的承担,属于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使命召唤斯威夫-使命召唤拉斯威尔和谁是cp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世纪70年代之后,发源于美国商学院并受到传统公共行政影响的公共管理B-途径(包括受到新公共行政学影响并起源于英国的新公共管理途径),以及由政策科学范式发展而来的公共管理P-途径,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第三种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此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进入到第三阶段。

作为向“管理主义”的再次回归,公共管理这一新范式呈现出多学科背景的包容性,不仅专注于内部管理与外部治理,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公共组织的内涵,由组织进一步扩大至非营利组织乃至私人企业的公共方面。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1960s)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因此,我们对公共管理学科历史的考察主要是从公共行政时期开始。1887年后,公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即公共行政时期。对这一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又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时期。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1887—1930s)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行政之研究》一文,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为公共行政学的诞生标志。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国家管理的两种活动进行了区分,其一为政治领域,其二为行政领域,从而将行政学研究独立出来。

威尔逊认为,就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决定应该做什么(例如,由议会主导的法律的制定与颁布),行政领域就是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的各种规定和法令——即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有关,而行政与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为何应当将公共行政从政治领域中进行分离。在威尔逊看来,由于西方***的民主内涵,要求民众必然广泛参与和监督政治过程,这就会与行政过程对效率的追求相冲突。

因为我们知道,民主与效率必然是存在冲突的,由一个人做出决定和由一群人做出决定,一定是前者效率更高。这样一来,从属于政治学领域的行政过程,必然不能满足效率优先的根本要求。因此,正是从解决这一基本难题出发,威尔逊提出了将划分为“政治”和“行政”两个过程。

政治和行政过程分离之后,诸如政策的制定等政治过程,便可以交由议会等权力机关发挥民主决策的优势充分讨论,而对政策的执行便可以交由(狭义的——行政机构),使行政机构能够专注于处理行政事务和少做政治干预,进而提高行政部门的效率。这便是威尔逊所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观点——政治过程应该追求民主不能干扰行政,而行政要保持价值中立以追求效率为目标。

继威尔逊之后,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构成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又一思想基础。通过良好理性的制度设计,韦伯致力于建立的官僚队伍是非人格化、标准化办公、完全理性,以及职业化、专业化的组织,像一部机器的零件一样精确,从而推进这个“大机器”高效、有序地运转。

此外,公共行政学的形成也受到工商管理学的强烈影响,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并利用和发挥了法约尔等人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思想,最终通过怀特的系统化理论框架而得以最终创立,这些理论我们在第二章会展开讲解。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时期,大致位于20世纪20—30年代。

这一时期的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研究均持有共同的信念,因此被称为公共行政学的“正统时期”,其两大理论基础是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主要以狭义的(行政机关)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组织的内部取向,以及机构、过程和程序行政原则的研究,并将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第一,主要涉及组织原理、管理体制、人事行政、财务行政等主题,专注于内部管理的普遍原则。

第二,取静态的视角,以正式组织(官僚体制)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不重视非正式组织和政治行为的研究。第三,以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第四,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最高标准。

2.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1940s—1960s)

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实际上是一种***的或静态的研究方法,所以威尔逊、韦伯、古立克、厄威克等着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和原则,以及分工、层级体制设计、法令规章和工作标准等制度框架的设计,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组织)的分析,忽视了对非正式组织,以及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

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学中行为主义研究方式的盛行,传统公共行政学由于其内在的缺陷受到严重的批判。一方面,威尔逊所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将政治与行政截然分开,忽视了政治因素对管理过程的影响。在现实中,政治与行政实际上无法完全分离,行政并不是政治的从属工具,公共行政人员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其具有专业知识而经常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甚至直接制定政策。

因此,行政人员必然受到政治的影响,具有自身的利益偏好。另一方面,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现实的制约。通过良好理性的制度设计,韦伯致力于建立的官僚队伍是非人格化、标准化办公、完全理性、职业化、专业化的组织,他们像一部机器的零件一样精确,共同推进这个“大机器”高效、有序地运转。

但现实中,行政人员并非是完美的个体,都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个人利益导向——机构臃肿、办事拖沓、效率低下、寻租行为是官僚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固有特征。因此,官僚制也并非如原有设计那样高效廉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尤其是政治行为主义的批判,在这些批判者中有西蒙、达尔、阿普尔比和沃尔多等,行为主义者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行政组织效率的途径。例如,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博兹曼、普雷兹曼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学派综合运用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分析公共行政行为及其活动,使公共行政研究的重点从体制结构上转向了对行为的研究。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向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学者有两位——赫伯特·西蒙和德怀特·沃尔多。

第一,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研究行政学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虽然在当时并未摆脱传统行政学框架的束缚,但是却深入影响了之后的公共政策学派——拉斯韦尔提出的政策过程理论,就是基于西蒙的决策理论——以至于衍生出“政策分析(P-途径)”这一全新的公共管理途径(当然这是后话)。

第二,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较为准确的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缺陷,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其理论观点我们在第二章会详细阐述,沃尔多之后,弗雷德里克森提出新公共行政理论,成为尝试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种重要范式。

但是,尽管以西蒙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者猛烈抨击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成功使公共行政的研究重点从静态的体制(官僚机构)研究,转向动态的行为研究,但是传统行政学的根基并未真正动摇,新的范式并未确立。

总体来看,公共行政从产生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包括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均呈现“管理主义”取向,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以经济和效率为导向,专注于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问题,因此均属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公共行政时期(行政管理时期)。

只不过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威尔逊和韦伯等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学,从静态的角度寻求提高内部行政效率的途径,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与原则,以及分工、层级体制设计、法令规章和工作标准等制度框架的设计。而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着重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的影响等动态方面,寻求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例如,从人的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研究如何激励行政人员的效率。

二、新公共行政与政策科学时期(1960s—10s)

1.新公共行政学(1960s—10s)

初期的公共行政学无论是取静态地或行为学的视角,都只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组织)内部管理效率的研究,以经济和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忽视了部门所应肩负的广泛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困和疾病问题,从而产生了各种社会危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第一种便是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以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为过渡,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试图确立一种以民主取向为核心的新公共行政学范式,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强调公共行政学应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理论基础,核心价值应该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

“新公共行政”于11年以《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为书名结集出版,表述了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总体来看,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呈现出一种“***主义取向”,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P16),关注民主、社会公平。然而,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未能最终成型并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只是整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昙花一现。

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公共行政”作为整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立范式存在。在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新公共行政学”能够成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大范式,而与传统“公共行政”同样有巨大区别的“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却不被认为是一种新“范式”?

虽然“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在观点上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主张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影响的动态方面,寻求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后者主张从静态的角度寻求提高内部行政效率的途径。但是,这两种理论均对公共行政研究均秉承一种共同理念——第一,呈现共同的管理主义取向,将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第二,均以狭义的(行政机关)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问题。

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行政学作为一种全新范式的区别在于——第一,新公共行政学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主义取向,与传统公共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中心有所区别,新公共行政学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

第二,唤起了对公共行政中“公共”部分的关注——即实现了从专注于内部管理(行政管理),到部门进行外部治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转变,这也体现了“公共管理”学科从“行政管理”到“公共行政”的转变。

因此,虽然“新公共行政学”在短暂的研究热潮之后,未能成功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但仍然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贡献,正是基于“新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原则提出的诸如减少管理层级、民主行政、对社会民众的需求积极回应等主张,均对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推动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诞生,而后者正是当代“公共管理范式”的重要理论之一。

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公共行政”理论又有“复活”的势头,其倡导者之一的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管理界非常活跃。

2.政策科学(1960s—10s)

与此同时,几乎与新公共行政思潮(1960s—1980s)同时出现,第二种尝试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范式是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51年拉斯韦尔等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政策科学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主流学派。

拉斯韦尔等政策科学的倡导者针对传统行政学过分强调官僚体制的研究以及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弊端,同时受到西蒙决策理论的影响,以改进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决策质量等为宗旨,专注于对政策本身、政策制定系统及政策过程的研究。

三、公共管理时期(1980s—至今)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公共管理范式在美国产生。但是,在美国公共管理范式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起源:一种是“政策途径(P-途径)”,另一种是“商业途径(B-途径)”。

1.政策途径(P-途径)

公共管理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公共行政学界得以流行。例如,佩里和克雷默在《公共管理:公共的和私人的观点》一书中界定什么是公共管理时宣称,他们关于公共管理的灵感就来源于威尔逊的经典论文《行政之研究》。但是,“公共管理”成为学者们乐于使用的概念,更多的得益于70年代之后美国一些公共政策学院的推动(张康之,2014)。

20世纪60年代产生,并在70-80年代迅速发展的政策科学范式吸引了大批的研究者,导致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一度衰落,许多著名大学将原来的公共行政学院改名为公共政策学院或新开办公共政策学院,即使保留公共行政学院名称的学院也大量增设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或在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大量增加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新成立的公共政策学院尤其强调计量分析与经济学应用于公共部门的政策制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划清了界限。

但是这种新学派却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即过多停留于对政策制定或政策规划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执行的研究。这是由于,在实践活动中,部门管理对正式的量化分析或政策设计的需求很少,而对如何执行与贯彻既有政策有更多的需求。但是,政策科学学派又不愿意回到传统公共行政学的老路上(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的主要是行政执行),因此公共政策学院需要某些与行政执行类似,但又与旧学科有区别的东西。

在这一背景下,70年代末期,在公共政策学院兴起了政策执行的研究热潮。例如,普雷斯曼等学者,将单个项目(政策)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绩效考核与政策评价,而不是基于传统公共行政的视角——从组织结构或制度设计的角度完善行政过程。

因此,政策执行研究超出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要求利用经济学、运筹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以评价一项政策的实际产出,因而具有了一个更加广泛与综合的跨学科基础。正是这种从“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考核”的焦点转移,以及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参与,促使了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这便是“公共管理”这一概念起源的P-途径。

2.商业途径(B-途径)

与此同时,美国工商管理的研究者们也为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来自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B-途径),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取向,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并把焦点集中到战略和组织管理上,这便是公共管理概念起源的B-途径。

但是,无论是P-途径还是B-途径,均是来源于美国学者的研究。之前我们也讲到,“公共管理”成为学者们乐于使用的概念,主要得益于70年代之后美国一些公共政策学院的推动(张康之,2014)。

但是,实际上“公共管理”能够成为一个可以与公共行政并列的概念,更多得力于一场发轫于所谓威斯敏斯特国家,即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当前,人们往往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起源追溯到70年代后期英国“撒切尔”的私有化改革,之后这一改革趋势由英属国家传至美国(李根主义改革),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场以追求“三E(Economy,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为目标的“公共部门改革浪潮”。

作为对这一改革运动的总结,1991年英国行政学家胡德在《公共行政》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发明了“新公共管理(NPM)的提法”,并用它来指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改革运动,认为它代表了一种可以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的新模式——新公共管理(重塑、企业化,管理主义)。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家和公共行政学家,欧文·修斯,在其著作《公共管理导论》中提到:“新公共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公共部门的研究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

当然,在胡德提出“新公共管理(NPM)”之前,与美国一样,公共管理的概念也早已在英国公共行政学界流行,不同的是英国的公共管理概念更多地受到了撒切尔改革的影响,因而与诞生在政策学院或管理学院中的美国公共管理的概念有着内涵上的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看到了撒切尔改革与传统公共行政实践决裂的决心,英国学者才在公共管理之前面加上了一个“新”字,并最终让这一新的“公共管理”概念取代了传统公共行政以及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公共管理概念。因此,英国来源的“新公共管理”和美国B-途径来源的“公共管理”在现代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概念,只不过一个起源于英国,一个是美国学者的说法。

3.P-途径与B-途径合流

总之,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范式。1991年9月20日至21日,来自全美73位学者汇集于MPA项目发源地的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学院,举行第一次全美公共管理研讨会,可以说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标志。

这次会议的主要动机是把不同公共管理途径的信徒们团结起来,其核心目的有三:第一,评估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第二,发表和交流最新、最好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第三,通过弄清理论、研究和方***的分歧来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在会议上,不同学者交换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并取得巨大成功。

其中,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认为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中的执行研究,更多是从商学院的战略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认为公共管理途径实际上就是指代B-途径。

博兹曼则力图将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加以综合,博兹曼和斯特劳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在谈及该书为何使用“公共管理”而非“行政管理”概念时,他们认为原因在于公共管理涉及传统公共行政学所无法包含的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战略问题,即关于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它们更广泛的使命和目标问题。

其二,是公共管理不仅在机构中出现,而且也在其他公共机构的背景中出现,而公共行政总是与行政机构相联系。因此,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注重组织的外部管理,而公共行政着眼于内部管理。与此同时,在会议上英国的“新公共管理”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科研究也有类似看法。由此可见,英国学者所强调的“新公共管理”的主题与美国的“公共管理”的主题是相似的。

总之,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B-途径)”与政策分析学派(P-途径)、传统公共行政学派已经取得并驾齐驱的地位。欧文·修斯认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B-途径)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是三种不同的途径,它们之间也是相关的,在美国也有各自的追随者,有各自的学术会议和杂志。公共管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包容性,被认为看作了代表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与新公共行政(政策科学)范式相区别,公共管理范式再次呈现出“管理主义”取向,我国学者蔡立辉认为公共管理学是新泰勒主义的复兴,或者是古典行政学的回归。同时,公共管理范式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取向,不仅注重绩效管理和公共责任等主题,还涉及以往范式没有涉及的其他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公共组织的范围得以极大拓展,将非营利组织乃至私人企业的公共方面包含于其中。

怎样做新闻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

煽情主义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风格。它的兴起自有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诞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和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廉价报刊“煽情主义”形成的根本动力。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变化。飞跃发展的生产力以及成熟、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体系,带来了运输业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通讯业的发达、造纸以及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为廉价报纸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则是引发廉价报刊“新闻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在市场机制的驱动和制约下,廉价报刊的经营者遵循市场生存规则,“为了争取大众,他们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及阅读情趣,供给识字不多的读者们大量的***性的、粗浅易懂的新闻消息;为了方便大众,他们不得不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廉价报刊才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广告商,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从而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圈”。

廉价报刊产生之前,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时期。当时的政党报刊致力于政治鼓动、理论宣传,维护各党派自身的利益,其政论文章冗长艰涩、枯燥无味。新的社会现实、新的读者群体以及新的技术条件都呼唤着新的报刊类型的产生。廉价报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政治观点的信息只有新闻,因此,廉价报刊就必须树立“大众化”的风格,以及时的、多方面的、耸人听闻的新闻来适合当时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进程也是廉价报刊产生的基本动力因素。工业革命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经济结构,迫使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或移民美洲,形成了新的市民、劳工阶层,这当然也带来了自由民主思想概念的普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都市化的兴起。再加上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劳工阶层和大量的中小城镇市民能够粗通文墨,对外界的各种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廉价报刊为争夺受众而奉行“煽情主义”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基本原则

对于不同的国家,对新闻专业主义定义和标准不一定完全相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2]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纳的基本准则是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

4、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观念,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

5、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组织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作用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一旦冠以“专业人士”的名称,美国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陡增,职业形象焕然一新,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穿着体面、出入高层,进行社会信息鉴别的把关人、对社会舆论具有判断作用的仲裁者。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facts)——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对政党、对政客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指出了明显的三项功能:巡视环境、组合社会和传承文化。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则使用了更简洁的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自由主义者分配给媒介的“看门狗”(watchdog)任务,是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新闻舆论功能。

在实施媒介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

中立把关人

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新闻事业内在的矛盾。不过,它的确为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因此成为通行的基本新闻价值观。“把关人”模式强调必须发现和散布重要消息。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取舍。同时,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客观反映者

客观性从整体上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径。随着媒介经济来源的改变,新闻的定义和外观也改变了。狂热的观点和表述失去了市场;公平和平衡的编辑方针伴随着客观性的写作方法开始大行其道。在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中,客观性起先是职业精神的关键信条,后来则成为新闻实践的“策略性程式”——它保护新闻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击。

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真实性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且必须达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失去了真实,客观便无从谈起,独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独立性

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所以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自由性

新闻自由包括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即“知情权”。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西方新闻界也历来以此自诩。在“自由多元”的西方社会,强调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和“多元”,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使命召唤4中的人物有哪些,要全名!

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当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类型和全球化进程对大众传媒业的制约和推动,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而深切的关注。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有被称为新闻传媒。?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与责任和其功能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大众传媒的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2.舆论导向功能:由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性,以及新兴媒体的大众参与性,大众传媒应积极传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夸文化交流分别有那些理论啊?要具体一点的!

游戏中5股力量1:英国SAS:普莱斯上尉,盖茨(GAZ),索普(外号:肥皂),麦克米兰上尉(双人狙关的狙击小组组长);尼科拉(SAS线人,手持AK74)2: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侦察连: 范奎兹中尉(队长),格里格斯(机,注:后加入幽灵部队),保罗·杰克逊;3:俄罗斯军:卡莫洛夫中士(俄罗斯军队长); 4.:中东某大国军阀: 阿·阿萨德(用沙漠之鹰枪杀总统的军阀头子);5: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伊尔曼·扎卡耶夫(双人狙关的狙杀目标),V.扎卡耶夫( 伊尔曼·扎卡耶夫之子。注:身穿蓝色运动服,最后在天台饮弹自尽)

2014年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公共基础知识(冲刺第四套)

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读者来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戏。如果说传播是一种生活方式,跨文化传播则是“地球村”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很早已前,佛教、***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6, 第六页) 。然而,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呢?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论见诸于有关文化差异(文化维度)的著作中,特别是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兰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龙皮纳尔斯(Fons Trompenaars)、沙龙?施瓦兹(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这些学者的相关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传播理论和传播情景中,特别是商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之中。

二、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爱德华?霍尔其人

(一)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

跨文化传播学始创于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在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继涌入美国,于是美国便逐渐成为一个移民大国,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在这个宗教、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白人占统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移民便自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于是,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开始蔓延。

二战使得不少欧洲的美国同盟变成了废墟,为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跟苏联抗衡,美国推行马歇尔,大力扶植欧洲经济发展,于是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员工被派往欧洲;同时,美国经济并未受到二战的太大影响,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繁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移民。美国发现,许多由美国和企业外派的工作人员都因文化差异,无法适应派往国生活,最终无功而返。美国的外来移民及留学生中经历着这种“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来移民、留学生、旅游者剧增,外派工作人员不断,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客观上需要一门崭新的学科——跨文化传播学来研究相关的跨文化冲突问题。

(二)爱德华?霍尔的生平

爱德华?霍尔正好处于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使他成为了承担这一使命的人。爱德华?霍尔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1933-1937年曾经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并研究,写成自传《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战期间,爱德华?霍尔曾经在欧洲和菲律宾服役,并在这些地方从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间概念研究。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美国部门的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对外派出国人员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期间,他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并撰写了几部非常畅销的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

爱德华?霍尔生平和事业主要

时间

1914年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长大

1933-1937年 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

1936年 获丹佛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

1938年 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1942年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2-1945年 二战其间,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

1946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队机关府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

1948-1950年 与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教书

1950-1955年 华盛顿特区外派人员培训学院第四课程体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华盛顿特区治疗学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学》杂志中发表了发表《礼节人类学》一文

1959年 《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

1960-1963年 又在华盛顿特区治疗学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隐藏的维度》一书发表

1967-17年 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直到退休

16年 出席在日本东京国际***教大学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会议

16年 《超越文化》一书发表

17年 在柏林国际传播协议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17至今 退休后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圣达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的会议中及暑期跨文化传播学院讲学;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时间的另一个维度》一书发表

1983年 《隐性差异:国际传播研究》一书发表

1987年 《隐性差异: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发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一书发表

(三)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经历和专业背景

前面我们提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爱德华?霍尔能够开创跨文化传播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霍尔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自己所属“文化身份”是来自北欧的美国白人文化。从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可以发现,他前后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宾文化有过较深的接触。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各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为他从事跨文化研究积累的第一手资料。

爱德华?霍尔四岁时,举家搬迁到El Paso(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属于德克萨斯州),家里雇佣了一位来自Juarez(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镇)的保姆,后来他们又搬迁回了圣路易丝。到了这里,保姆和她的两个女儿便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五岁时,霍尔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个幼儿园,后来在法国也住过一段时间。可以说霍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类事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

1933-1937年,霍尔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钱来激励当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坝,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环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与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霍尔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时候,常常考虑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这里我发现他们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他们根本就不管用。” 这段期间的接触让霍尔知晓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跨文化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及其复杂性。” (Hall, 1992, 第76页)

1942-1945年,二战期间,霍尔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期间领导了一个非裔美籍士兵组成的军团。他认为自己的领导工作非常具有创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因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们,并且常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利益。”

霍尔的跨文化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获得了跨文化传播第一手的资料,从此对跨文化传播获得了感性认识;而真正引领他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应该是受到的学术影响。霍尔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中工作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触到相关方面的学者,最后形成了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后来,霍尔把他受到的专业影响分成四个部分:(1) 文化人类学;(2) 语言学;(3) 动物行为学;(4) 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贡献

施拉姆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传播学的建立。他说拉斯韦尔、勒温、拉扎丝菲尔德、霍夫德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到传播学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当他们为传播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便像游牧民族一样离开了这片绿洲,继续其他领域的研究。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来到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后,跟其他游牧学者相反,他留下来了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来描绘跨文化传播学的建立。二战后,来自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马格丽特米德,卢丝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贝特森离开各自的研究领域,短暂地涉足这块人类当时很陌生的领域:有关文化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交叉领域。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霍尔却留下来了,在这块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领域安家,并把这块领域叫做 “跨文化传播学”。

霍尔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霍尔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让他产生了“跨文化” 这一概念,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这些思想进行了梳理后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该书已经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 ,“空间会说话” 。霍尔非常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该书花了将近20%的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间便发行了505000册,还被众多著作、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转摘,前后被翻译成6种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霍尔的努力耕耘下,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学诞生了,霍尔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创立者。

自跨文化传播学创建以后,这门学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美国不少大学的传播学院(系)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我国外语教学、国际关系等涉外专业中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10年,国际传播协会中还下设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在美国马里兰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杂志也相继出版,如《跨文化传播读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2年)、《跨文化传播学》(L.S. Harms ,13年)、《跨文化传播学入门》(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传播学课程。从大量的跨文化传播著作和文章来看,霍尔依然在该学科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国学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在我国有关跨文化传播(交际)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译文本也相继出版,如关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学》,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郭镇之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经在我国发行,并被麻争奇等译翻译并命名为《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1995年,我国还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会议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005年5月举办了第六次会议。可以说,霍尔在文化和传播之间拓展的这一领域已经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国不断的影响日益扩大。

希望纳

哈利波特哈利波特

一、单选题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这一掌故生动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特点。“仁者心动”中的“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精神,这里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 )。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

 D. 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D

 解析: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而创立了新世界观。

 3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的具体内容是( )。

 A.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B. 爱父母、爱朋友、爱同事、爱亲人、爱生活

 C. 爱生命、爱享受、爱名誉、爱漂亮、爱自己

 D. 爱社会、爱亲友、爱自己、爱劳动、爱科学

 答案:A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因此本题答案为A。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选项A、C、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连接起来就不是正确的命题了,故排除。

 5从决策的基本属性来看,决策是(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

 B.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

 C. 客观规律的真实描述

 D. 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

 答案:B

 解析:决策的基本属性有预见性、选择性和主观性。A项和B项是相排斥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其中一个就是正确答案。C项和D项与该题无关,且意思相近,是干扰项。决策的主观性表明决策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正确答案是B项。

 6下列情形中,诉讼时效为1年的是( )。

 A. 甲租赁乙的房屋.因拒付租金而发生***

 B. 甲与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乙违约

 C. 甲借给乙1万元,乙到期不还欠款

 D. 甲在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乙将西服卖掉

 答案:A

 解析: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害的。

 7人们长时间处在较大的压力状态下,身体、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以下人们在长时间压力状态下的反应,最为常见的是( )。

 A. 一直保持亢奋的精神状态

 B. 保持一段时间的比较投入的状态后,精神和体力状态急剧下降

 C. 一直保持比较抑郁的状态

 D. 比较长时间的压抑状态之后,精神和体力状态达到高峰

 答案:B

 解析:在压力状态下,身体会持续地工作与紧张,以提供面对压力所需的注意力与体力,就像人持续运动一般。因此,面对压力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而长期下来则是会让我们身体劳累过度或大量消耗体力,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歌中的“愁”字是指( )。

 A. 仕途失意

 B. 思乡之苦

 C. 贫病交加

 D. 寒意袭人

 答案:B

 解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之情,“愁”字即“思乡之苦”。

 9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由( )提出。

 A. 西蒙

 B. 林德布罗姆

 C. 阿利森

 D. 伊斯顿和拉斯韦尔

 答案:B

 解析: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伊斯顿和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林德布罗姆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10在下列哪篇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

 A. 《改造我们的学习》

 B. 《整顿党的作风》

 C. 《*八股》

 D. 《反对本本主义》

 答案:D

 解析: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而且在这篇文章中初步提出了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的雏形。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A项《改造我们的学习》,B项《整顿党的作风》和C项《*八股》是针对整风运动写的,不符合本题要求,应排除。

11下列对事业单位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国家举办

 B. 以公益为目的

 C.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D. 社会服务组织

 答案:A

 解析: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A项表述不准确。故答案选A。

 12一天之中气温值出现在( )。

 A. 正午时分

 B. 午时2时前后

 C. 上午8、9点钟

 D. 日落之时

 答案:B

 解析:大气气温升温和降温的原理是:大气不停地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这称为收,同时大气的热量也在向大地传播,这称为支,当收>支时,大气升温;当收支时,大气降温;当收=支时,气温不变。日出后太阳高度增大(12点)时,太阳辐射增强(12点),地面升温;12点后,地面热量收入仍大于支出,地温继续上升,13点左右达到,地面辐射也,大气升温,当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相当时(14点左右)气温。故本题答案选B。

 13陈某外出期间家中失火,邻居家10岁的女儿刘某呼叫邻居救火,并取自家衣物参与扑火。在救火过程中,刘某手部烧伤,花去医疗费200元,衣物损失100元。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 陈某应偿付刘某100元

 B. 陈某应偿付刘某200元

 C. 陈某应偿付刘某300元

 D. 陈某无须补偿刘某

 答案:C

 解析: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构成无因管理。所以本题中刘某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其有权要求陈某偿付其因管理行为而支付的必要费用。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本题中刘某救火中手部烧伤花去的医疗费200元和衣物损失100元都属于必要费用,陈某应该偿付,故选C。

 14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转向( )管理。

 A. 职能

 B. 岗位

 C. 聘任

 D. 聘用

 答案:B

 解析:2000年7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岗位聘用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工勤人员要实行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制。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故本题答案选B。

 15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 )。

 A. 共产主义

 B. 封建主义

 C. 资本主义

 D. 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指的是三大改造之前的中国社会,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就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6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主张,不包括( )。

 A. 音乐美

 B. 绘画美

 C. 语言美

 D. 建筑美

 答案:C

 解析: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7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所使用的文种是( )。

 A. 布告

 B. 通告

 C. 公告

 D. 通知

 答案:C

 解析: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故本题答案选C。

 18根据文件来源,在一个机关内部可将公文分为( )。

 A. 收文、发文

 B. 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C. 通用公文、专业公文

 D. 本机关制发的公文、内部使用的公文

 答案:A

 1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党制定和执行这些理论、政策和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

 A.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B. 以斗争求团结

 C. 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D. 坚持反倾向斗争

 答案:D

 解析: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是党制定和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A项内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C项提到的原则是统一战线中“左”倾错误者坚持的原则:D项内容是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策略方针,因此这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20我国内河货运量仅次于长江,位居第二的航道是( )。

 A. 珠江

 B. 京杭运河

 C. 黄河

 D. 松花江

 答案:A

 解析:珠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水运大动脉,珠江水系货运量约占全国内河运输货运量的20%。

二、多选题

 2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 )。

 A.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B. 站在时代的高起点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C. 坚持指导思想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D. 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答案:A,B,D

 解析:C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是正确的,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不动摇。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多样化的思想。故排除C项,本题答案为ABD。

 22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常出现大面积的赤潮。受赤潮影响,这些海域中的鱼虾、贝类大量死亡。经济损失十分惨重。下列关于赤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赤潮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而出现急剧繁殖或大量地聚集在一起.使大面积的海水颜色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

 B. 赤潮是一些浮游生物急剧繁殖,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使海水变成“死水”

 C. 全球气温上升,也会对赤潮的形成产生影响

 D. 赤潮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使海水形成褐红色

 答案:A,B,C

 解析: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颜色发生变化,显现红色、**或褐色,因此称为赤潮。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棕色等。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项虽然赤潮和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有关系,但这不是赤潮产生的根本原因,D项表述错误。

 23下列属于决策问题界定主要方法的是( )。

 A. 类别分析法

 B. 案例分析法

 C. 设分析法

 D. 层次分析法

 答案:A,C,D

 解析:问题界定的主要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析法、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24在公文办理中,以下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通知”?( )

 A. 批转下级机关公文

 B. 转发上级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

 C. 要求下级机关周知的事项

 D. 给下级机关布置工作

 答案:A,B,C,D

 解析: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8条规定,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2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 )。

 A. 反映世界

 B. 创造客观规律

 C. 改造世界

 D. 改变历史规律

 答案:A,C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无人死亡)

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星期二,住在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先生看见一只花斑猫正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地图,而且听电视上说:一贯昼伏夜出的猫头鹰今天一早就四处纷飞,连专家们也无法解释这种反常现象。

就在这天晚上,失去父母的一岁男孩哈利·波特神秘地出现在女贞路4号的门前,开始了在他姨父姨母家饱受欺凌的生活。姨夫和姨母好似凶神恶煞,经常对他大吼大叫,一直把他关在楼梯下的碗橱里。他们还有一个混世魔王一般的儿子达力,更是经常对瘦弱的哈利拳脚相加。

十年过去了,住在姨夫姨母家的哈利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只猫头鹰送来了一封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神奇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去上学。

九月一日那天,哈利来到古堡般的魔法学校:大礼堂的天花板上闪烁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幽灵在学生们的头顶上飘荡,宽大的餐桌上凭空出现了美味佳肴,会说话的肖像需要学生说出口令才能通行……这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法。这里还有形形的老师:慈祥和蔼的老校长邓布利多教授,严厉正直的副校长麦格教授,处处呵护哈利的海格,还有不知怎的总是看哈利不顺眼、不断找他茬儿的斯内普教授。不过最让哈利波特高兴的是,他结识了两个朋友——忠厚善良的男孩罗恩和聪明伶俐的女孩赫敏。当然,同学中还有趾高气扬、一心与他作对的男孩德拉科·马尔福……

哈利开始学习自己以前从来不知道的魔法,他学会了空中飞行,学会了使用基础咒语,还学会了骑着扫帚打魁地奇球。一件可以让他随时从别人视线中消失的衣更给了他出入任何场合的自由。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似乎有一种更加神秘的力量始终萦绕在哈利的周围:他额头上那道由伤害他父母的凶手留下的闪电形伤痕现在比起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地隐隐作痛,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哈利和罗恩、赫敏偶然发现学校三楼的一个房间里竟然有一条长着三个脑袋的大狗;魔法界的银行古灵阁离奇被盗;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奇洛的头上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地围着一条大围巾,还发出令人恶心的味道……

这一切都与一块神秘的魔法石有关,都与那个杀死了哈利的父母、被人称为‘伏地魔’的邪恶巫师有关,从此哈利开始了他在魔法世界中艰难多舛的命运……

哈利波特与密室(无人死亡)

转眼间,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一年的学习结束了,他不得不再次回到姨妈家里去过暑。离开了魔法世界,离开了学校的好朋友,哈利必须面对刻薄的姨妈和蛮横的姨夫,还好,整个暑他们并没有怎么刁难哈利,只是不允许他做那些魔法作业。但是哈利还是觉得很苦恼,因为他在霍格沃茨最好的两个朋友:赫敏和罗恩到现在还没有给自己写来一封信,要知道哈利已经给他俩寄过好多封信了。

就在期马上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名叫多比的小精灵突然出现在哈利的卧室中,它警告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将会有可怕的事情降临,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可是哈利坚持要回到霍格沃茨去,为了阻止哈利,多比截留了所有赫敏和罗恩给哈利的回信,并使用魔法使哈利耽误了返回霍格沃茨的专列,就在哈利心急如焚的时候,好朋友罗恩驾着一辆施了魔法的飞车来救他,费尽周折,他们终于在最后时刻赶回了学校。

新学期开始后,哈利果然遇到了麻烦,先是新来的新来的教授洛哈特百般刁难他,紧接着又有一股邪恶力量攻击他和他的朋友,难道小精灵多比的话是真的?哈利要如何面对呢?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无人死亡)

在玛姬姨妈来做客的当下,德思礼家变得极为恐怖,尽管哈利知道未成年的巫师不能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以外使用魔法,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哈利不小心使用了魔法并逃出德思礼家(之后并未因此受到惩罚)。

哈利跑出了德思礼家后,搭乘骑士公共汽车前往伦敦。路上,他听说小矮星彼得逃出了阿兹卡班监狱(据说他曾经用一道咒语杀死了十三个人,并将哈利父母的住址告诉了伏地魔,让伏地魔杀死詹姆和莉莉),魔法界正陷入恐慌之中,魔法部为此派摄魂怪保护霍格沃茨,这对哈利来说是一大威胁,更另他在魁地奇中损失其光轮2000。后来在新的黑魔法防御术老师─莱姆斯·卢平的指导下,哈利学会了守护神咒“呼神护卫”,使哈利可以召唤守护神(一头银色雄鹿)击退摄魂怪。

学期开始后,赫敏从麦格教授那里拿到一个“时间转换器”(一个沙漏,翻转后可以回到过去),如此一来赫敏才能赶上所有选修的课(因为有些课的时段是重叠的),弗雷德和乔治送给哈利“活点地图”,这张地图是由哈利的父亲詹姆·波特(尖头叉子)、小天狼星·布莱克(大脚板)、莱姆斯·卢平(月亮脸)、小矮星彼得(虫尾巴)所发明,他们四个人在霍格沃茨读书时期是死党,这张地图可以显现霍格沃茨的所有秘密通道。

后来哈利发现小天狼星是无辜的,而他正是哈利的教父,当时小天狼星在最后关头,把哈利父母的房子保密人改成了四位死党之一的小矮星彼得(虫尾巴),但他却出卖了他们,并将一切罪行嫁祸给小天狼星,事后化身成一只老鼠藏匿(也就是罗恩的宠物“斑斑”),而魔法部依旧认定小天狼星有罪,最后在时间转换器的帮助下,哈利等人成功的帮小天狼星逃亡,遗憾的是彼得趁乱之中逃逸,回到伏地魔身边准备帮助他东山再起。而在最后从小天狼星的信中,说明火弩箭真是他送的(在**中是用鹰头马身有翼兽一根羽毛来说明的)。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守里德尔庄园的老人死亡,塞德里克迪戈里死亡)

哈利·波特在韦斯莱家度过了他暑最后的一段日子,并去看魁地奇世界杯。一群食死徒在结束后突然出现,攻击一些“麻瓜”并放出了黑魔标记。这使巫师们非常惶恐。

回到学校之后,新的黑魔法防御术的教授是已经退休的傲罗疯眼汉阿拉斯托·穆迪,而很久未举办的三强争霸赛也会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重新举办。所有想参加的学生须将名字写在纸上投入火焰杯中,然后火焰杯将会遴选出三所学校(霍格沃茨、布斯巴顿和德姆斯特朗)的代表。哈利并没有报名,但是火焰杯浮出了哈利的名字,使他不得不参加。哈利怀疑自己被故意陷害,但罗恩·韦斯莱却认为哈利为了出风头,不相信哈利所说的,而与哈利冷战好几个礼拜。

鲁伯·海格偷偷向哈利还有马克西姆夫人(布斯巴顿校长)透露了三强争霸赛的第一个项目。参赛者将避开一头龙的攻击,从龙的巢中拿到一个金蛋。卡卡洛夫(德姆斯特朗校长)也看见了龙,只剩下塞德里克·迪戈里——毫不知情。哈利认为这不公平,就将它告诉了塞德里克·迪戈里。哈利在穆迪的提示下,利用飞天扫帚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项目。这次比赛,让罗恩和赫敏·格兰杰意识到了比赛的危险,同时也让罗恩与哈利重修旧好。

圣诞舞会上,赫敏成为了威克多尔·克鲁姆的舞伴,而哈利一心想要邀请的秋·张却成了塞德里克的舞伴。之后在塞德里克的提示下,哈利从金蛋得知了第二个项目是在水中进行,并在家养小精灵多比的帮助下用鳃囊草通过了比赛。 

在三强争霸赛中的最后一个项目是迷宫,在走迷宫的同时还要避开危险,而奖杯就在终点的地方。哈利和塞德里克同时到达了终点,由于他们互相帮助过,他们决定同时拿起奖杯,但意外的是,奖杯却是一个门钥匙,将哈利和塞德里克带到了伏地魔父亲的坟墓。他们在那里遇见了伏地魔和小矮星彼得(虫尾巴)。彼得杀了塞德里克,然后用哈利的血、伏地魔父亲的骨头,还有他自己的身上的肉(他把整只手切掉)作为原料,使伏地魔复活。伏地魔召集了食死徒并与哈利决斗,要把哈利杀死,但徒劳无功(是哈利父母在闪回咒下的影像帮助了哈利),哈利趁机逃走带着塞德里克的尸体回霍格沃茨。

回到城堡之后,大家发现,穆迪教授原来是小巴蒂·克劳奇用复方汤剂变形的,而真正的穆迪教授被锁在了一个箱子里。是小巴蒂·克劳奇将哈利的名字放入了火焰杯,以便伏地魔能够顺利复活。但是在小巴蒂·克劳奇在将事实告诉魔法部长康奈利·福吉之前,他便被摄魂怪吸走了灵魂。因此,福吉不相信伏地魔复活这一事实,邓布利多也随即展开凤凰社对抗伏地魔之行动。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小天狼星布莱克死亡)

对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来说,开始第5年霍格沃茨(Hogwarts)魔法学校生活之前的暑是极为漫长的,因为他要忍受和讨厌的姨夫姨妈及他们的儿子(哈利的表哥)住在一起,更糟糕的是,他的好朋友罗恩(Ron)和赫敏(Hermione)竟连一封信也没写给他。又因为他与邪恶的伏地魔之间的渊源,更不会有任何人给他写信了。而这天,当他因在小惠金区遭到摄魂怪的袭击的时候使用了守护神魔法来保护自己,一封信终于寄到了哈利·波特的手中,但却是一封来自魔法部的开除信,理由是他在学校以外当着非魔法人士(麻瓜)的面使用魔法。

哈利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魔法部部长康奈利·福吉主持的对他的审判会上为自己辩护,而康奈利则想让哈利永远离开。但哈利最后被宣告无罪,这多亏了霍格沃茨令人尊敬的校长邓布利多的干涉。而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后,也第一次感到了不安。他听说大多数巫师都被误导认为他近来与伏地魔的交手是一个彻底的谎言,哈利的诚信受到了置疑。

哈利遭到了排挤,他感觉非常孤独,还经常做似乎预示着某种险恶即将发生的噩梦。更糟的是,邓布利多,那个哈利最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忠告的校长,也突然奇怪地与哈利保持着一定距离,这让哈里觉得愈发困惑和受伤。同时,为了监视邓布利多校长,并让霍格沃茨的学生,尤其是哈利变得更有规矩,康奈利·福吉委派了一位新的教授黑魔法防御术的老师多洛雷斯·乌姆里奇。但乌姆里奇教的课程根本无法让小魔法师们抵抗黑魔法,甚至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于是,在赫敏和罗恩的推动下,他们与哈利一起同一小群学生秘密组成了一个名为“邓布利多军”(D.A)的组织,由哈利教他们如何抵抗黑魔法,为那场即将到来的特别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阿不思邓布利多死亡)

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六年学习时(1996年—19年)发生的故事。

鲁弗斯·斯克林杰接替康奈利·福吉成为了魔法部的部长。原因是魔法世界中的人们认为康奈利·福吉对于早些时候伏地魔对魔法世界发动的袭击处理不当。

西弗勒斯·斯内普施放了牢不可破的誓言,他向德拉科·马尔福的妈妈保证,他会在德拉科·马尔福的第一个食死徒任务中进行保护和帮助。

哈利·波特和阿不思·邓布利多成功说服了霍拉斯·斯拉格霍恩重返学校,担任魔药课教师,而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则如愿以偿,成为了黑魔法防御课老师。在第一节哈利·波特还没发到书的魔药课上,霍拉斯·斯拉格霍恩借给了哈利一本旧的魔药课课本。哈利发现,这本旧课本上面签着“混血王子”这个名字,此外这本书上还有很多笔记。而哈利靠着这些笔记取得了甚至比赫敏·格兰杰还要优秀得魔药课成绩。

而另一方面,哈利的情感也日渐成熟,在心底对金妮的迷恋越发强烈;赫敏和罗恩的感情也出现了摩擦:罗恩挽着拉文德的手走来走去,赫敏独自吃醋……

邓布利多用他的冥想盆向哈利展示了一些伏地魔过去的情况,并且认定伏地魔在过去曾经把自己的灵魂分成八份,并且将其中的七份藏入了魂器(一些可以永世长存的魔法物品)中。其实,伏地魔的两个魂器已经被摧毁了,其中一个是被哈利·波特毁掉的汤姆·里德尔的日记[HP2],另一个是由邓布利多毁掉的马沃罗·冈特的戒指。邓布利多相信想要杀死伏地魔,另外四个魂器(拉文克劳冠冕、赫奇帕奇、挂坠盒、伏地魔的“宠物”大蛇纳吉尼,第七魂器为哈利·波特,伏地魔没有意识到,1981年10月31日制造,具体请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第33章《“王子”的故事》邓布利多与斯内普的对话)也需要毁掉,。所以,他和哈利前去取回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邓布利多因为喝掉了保护挂坠盒的药剂而变得非常虚弱(邓布利多喝下药水后非常痛苦,根据第七部来看,此时邓布利多想到了当年其妹妹的死亡,因为他怀疑极有可能是自己在混战中误杀了她。)。

他们两个返回后发现黑魔标记出现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表示食死徒来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并与教职员和学生发生了战斗。邓布利多用石化咒将哈利定在墙边,披着衣动弹不得,而由于该咒语消耗了时间,使邓布利多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机会,被德拉科·马尔福解除了武器(老魔杖)。德拉科·马尔福到来并且表示是他用了一整年修好了消失柜并把食死徒带进了学校。后来更多的食死徒赶到现场,催促德拉科·马尔福完成任务。但是,德拉科·马尔福面对邓布利多显得十分犹豫。此时,西弗勒斯·斯内普来了。看到斯内普的到来,邓布利多发出了请求:“西弗勒斯......请求你......"随即,西弗勒斯 斯内普用“阿瓦达索命”这句咒语杀了邓布利多,履行了他和德拉科·马尔福的妈妈的誓言。后来,哈利一路追击西弗勒斯·斯内普(同时说出自己就是“混血王子”,并早已发现哈利得到了自己以前的这本魔药书)和德拉科·马尔福,但是他们仍然逃出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麦格教授成为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临时校长,但是学校很可能将会因为不安全而被关闭。哈利发现他和邓布利多辛苦得到的斯莱特林小金匣是的,真的挂坠盒被一个署名为R.A.B.的神秘人物取走。在邓布利多的葬礼结束之后,哈利决定无论怎样他都不回学校继续学习,而是去投身于毁掉伏地魔的所有魂器,并且立志最终战胜他,而罗恩和赫敏也表示他们会跟哈利一起执行这使命(详见HP5 预言)。

书中的混血王子其实是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因为其母(纯血统)的姓氏为 “Prince”(普林斯,英文意为“王子”),而其父是个麻瓜,他以自己是半个普林斯而荣幸,故称自己为“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海德薇、疯眼汉穆迪、小矮星彼得、多比、西弗勒斯斯内普、莱姆斯卢平、尼法朵拉唐克斯、弗雷德韦斯莱、克拉布、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伏地魔死亡)

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 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十七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人物介绍

霍格沃茨教授介绍

阿不思·邓布利多(Albus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全名: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赖恩·邓布利多

本系列要角,学校校长,被公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巫师。哈利最尊敬的人之一。

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 )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魔药课教授,斯莱特林学院导师,黑魔法防御术教授。在莉莉死后就成为凤凰社正式成员,并在伏地魔复活的同时作为间谍重新成为一名食死徒 。邓布利多死后升为校长。深爱着莉莉。 

戈德里克·格兰芬多(Godric Gryffindor)

赫尔加·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罗伊纳·拉文克劳 Rowena Renclaw

萨拉查·斯莱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米勒娃·麦格MinervaMcGonagall 在学校是副校长、格兰芬多学院导师和变形术老师

奇洛 Quirrel

吉德罗·洛哈特 Gilderoy Lockhart

莱姆斯·卢平 Remus John Lupin

疯眼汉穆迪 (Mad-Eye Moody)/阿拉斯托.穆迪(Alastor Moody)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

阿米库斯·卡罗(食死徒)

阿莱克托·卡罗(食死徒)

霍拉斯·斯拉格霍恩(Horace E. F.Slughorn)

波莫娜·斯普劳特 Pomona Sprout

菲利乌斯·弗利维 Filius Flitwick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西比尔·特里劳妮Sybill Trelawney

费伦泽(马人)Firenze

宾斯教授Binns 霍格沃茨唯一的鬼魂教授

辛尼斯塔 Sinistra

格拉普兰 Grubbly-Plank

维克多 Vector

反派敌人与其他角色

反派敌人

伏地魔(Voldmort)

本系列最大的敌人,原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被称为“史上最危险的黑巫师”,一般人不敢说这个名字,而且这个名字在后期被下了咒语保护。杀死了哈利的父母。

奇洛 Quirrel

小矮星·彼得/又译彼得·佩蒂鲁(Peter Pettigrew)

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 Bellatrix Lestrange

汤姆·马沃罗·里德尔 (童年时期的伏地魔)Tom Marvolo Riddle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

小巴蒂·克劳奇Baty Crouch Jr.

其他角色

多比 Dobby

闪闪 Winky

雷古勒斯·布莱克 Regulus Arcturus Black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

威克多尔·克鲁姆 Victor Krum

阿格斯·费尔奇 Argus Filch

加布丽·德拉库尔 Gabrielle Delacour

巴蒂·克劳奇Barty Crouch

卢多·巴格曼Ludo Bagman

鲁弗斯·斯克林杰 Rufus Scrimgeour

康奈利·福吉 Cornelius Fudge

拉文德·布朗 Lender Brown

帕瓦蒂·佩蒂尔 Parvati Patil

伊戈尔·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波皮·庞弗雷bupi Pomfrey

安吉利娜·约翰逊 Angelina Johnson

科林·克里维Colin Creevey

丹尼斯·克里维 Dennis Creevey

凯蒂·贝尔Katie Bell

佩内洛·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丽娅·斯平内特 Alicia Spinnet

伊尔玛·平斯 Madam Pince

奥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勒梅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Moaning Myrtl(又称爱哭鬼默尔特/爱哭鬼麦垛)

血人巴罗(斯莱特林的幽灵)Bloody Baron

差点没头的尼克(格兰芬多的幽灵)Nearly Headless Nick(原名:敏西-波平顿的尼古拉斯爵士)

格雷夫人Grey Lady(海莲娜·拉文克劳 Helena Renclaw的幽灵)

丽塔·斯基特Rita Skeeter

潘西·帕金森Pansy Parkinson

伯莎·乔金斯 Bertha Jorkins

罗杰·戴维斯Roger Dis

月亮脸/月影 Moony

尖头叉子/鹿角Prongs

大脚板/兽足/兽脚 Padfoot

虫尾巴/虫尾、温太尔(小矮星彼得)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诺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鲁克山 Crookshanks

小猪朱薇琼 Pigwidgeon

斑斑 (小矮星彼得)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汉娜·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贾斯廷·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环 Griphook

马库斯·弗林特 Markus Flint 

罗南 Ronan

贝恩 Ban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迪戈里 Amos Diggory

鲁弗斯·斯克林杰 Rufus Scrimgeour

巴蒂·克劳奇Baty Crouch

格雷戈里·高尔 Gregory Goyle

文森特·克拉布 Vincent Crabbe

马琳·麦金农 Marlene Mckinon

埃德加·博恩斯 Edgar Bones

霍格沃兹学生介绍

格兰芬多

格兰芬多学院纹章主人公 哈利·波特 罗恩·韦斯莱 赫敏·格兰杰

和哈利同年级 纳威·隆巴顿 拉文德·布朗 西莫·斐尼甘 帕瓦蒂·帕蒂尔 迪安·托马斯

比哈一年级 凯蒂·贝尔 考迈克·麦克拉根 琳妮

比哈二年级 韦斯莱兄弟:费雷德·韦斯莱和乔治·韦斯莱 李·乔丹 安吉利娜·约翰逊 艾丽娅·斯平内特 肯尼斯·托勒 帕特里夏·石蒂森

比哈四年级 珀西·韦斯莱 奥利弗·伍德

比哈利低一年级 金妮·韦斯莱 科林·克里维

比哈利低二年级 罗米达·万尼

比哈利低三年级 丹尼斯·克里维 吉米·珀克斯 娜妲莉·麦唐纳

比哈利低四年级 尤安·爱波

未知年级 里切·古特) 德米尔扎·罗宾斯 杰克·斯劳珀 维琪·弗罗比舍 杰佛瑞·胡珀 安德鲁·柯克

拉文克劳

和哈利同年级 泰瑞·布特 曼蒂·布洛贺 安东尼·戈德斯坦 莫拉格·麦克道格 帕德玛·帕蒂尔 莉莎·杜平 迈克尔·科纳

比哈年级 秋·张 佩内洛·克里瓦特 罗杰?达维 玛丽埃塔·艾克莫

比哈利低年级 卢娜·洛夫古德 史都华?艾克利 奥拉?奎克

未知年级 布拉德利 钱伯斯

赫奇帕奇

和哈利同年级 汉娜·艾博 苏珊·波恩 贾斯廷·芬列里 阿尼·麦米兰

比哈年级 塞德里克·迪戈里

比哈利低年级 埃莉诺·布兰斯通 欧文·考德韦尔 劳拉·马德莱 凯文·惠特比

未知年级 扎卡赖斯·史密斯

斯莱特林

斯莱特林学院纹章和哈利同年级 德拉科·马尔福 文森特·克拉布 格雷戈里·高尔 潘西·帕金森 米莉森?布洛德 达芙尼·格林格拉斯 诺特 布莱斯·扎比尼

和哈利不同级 迈尔斯·布莱奇 马库斯·弗林特 蒙塔古 阿德里安·普塞 马康?巴达克 波尔 德瑞 哈珀 特伦斯·希金斯 格雷厄姆·普里乍得

呼,终于整理完了,整理完整后对自己也很有用啊,楼主喜欢的话就纳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