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斯威夫-使命召唤拉斯威尔和谁是cp

tamoadmin 通关技巧 2024-08-18 0
  1. 使命召唤4中的人物有哪些,要全名!
  2. 哈利波特与哈利波特
  3. 怎样做新闻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
  4. 举例分析政治对西方传媒的多重影响
  5. 孔茨是否属于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
  6.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1、心地善良

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竖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使命召唤斯威夫-使命召唤拉斯威尔和谁是cp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2、放弃富贵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

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

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她给朋友克拉克**写信说:“我不得不做很多家务。

那些衣被、玻璃杯、瓷器,已埋到我的下巴了。它们简直是乏味透顶。我 也不禁要问自己:‘这就是生活吗?难道一个有理智的人,一个愿意有所作为的人,每天想要做的,就是这些吗?’”

3、成立护所

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做护士。做护士的,往往都是一些无知、粗鲁、酗酒、没有受过训练的女人。她利用到欧洲旅游的机会,了解各地护理工作。

最后她选定了解过的凯瑟沃兹医院,并于1851年在该院参加了4个月的短期训练班,使她学护士的理想终于实现。在学习期间,她亲身体验到护理工作要为病人解除痛苦、给予精神安慰。

必须付出多方面的辛勤劳动。1844年,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欧洲大陆的旅行,足迹遍及法、德、比、意等国,对各国的医院进行了考察。

1850年不顾家人的反对,她毅然前往德国的凯撒斯畏斯接受护理训练。她的才智被发现了,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南丁格尔的雄心壮志,终于感动了她的父亲,答应每年资助她五百英镑。并于1853年8月12日,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南丁格尔在伦敦哈雷街一号成立一看护所。

开始施展她的抱负,她取了许多措施,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如用病人召唤拉铃,在厨房设置绞盘以运送膳食给病人,她强调“任何妇女,不分信仰、贫富,只要生病,就可收容……”

她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大家对她都言听计从。1854年8月,伦敦郊区贫民窟发生霍乱,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

4、不忘初心

父母、姐姐知道她对护理“贼性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弗洛伦斯在她的笔记中,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清楚,依靠一味的死守和等待,机会就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

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只是愈演愈烈的冲突。我显然是不会获得同情和支持的。我应该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绝对不可以!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

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与我的。”这次,她的确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

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为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她的决定。

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弗洛伦斯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父亲见劝阻无效,气愤之下,提着牵着爱犬走出家门。

他走后,她们更吵得天昏地暗。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但被她灵巧地躲开了。第二天,弗洛伦斯勇敢地离开了家。

5、舍弃爱情

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离,以接受更合理更人性的管教,就是出自他的提议)。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

在弗洛伦斯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

却拒绝了他。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使命召唤4中的人物有哪些,要全名!

煽情主义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风格。它的兴起自有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诞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和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廉价报刊“煽情主义”形成的根本动力。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变化。飞跃发展的生产力以及成熟、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体系,带来了运输业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通讯业的发达、造纸以及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为廉价报纸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则是引发廉价报刊“新闻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在市场机制的驱动和制约下,廉价报刊的经营者遵循市场生存规则,“为了争取大众,他们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及阅读情趣,供给识字不多的读者们大量的***性的、粗浅易懂的新闻消息;为了方便大众,他们不得不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廉价报刊才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广告商,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从而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圈”。

廉价报刊产生之前,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时期。当时的政党报刊致力于政治鼓动、理论宣传,维护各党派自身的利益,其政论文章冗长艰涩、枯燥无味。新的社会现实、新的读者群体以及新的技术条件都呼唤着新的报刊类型的产生。廉价报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政治观点的信息只有新闻,因此,廉价报刊就必须树立“大众化”的风格,以及时的、多方面的、耸人听闻的新闻来适合当时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进程也是廉价报刊产生的基本动力因素。工业革命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经济结构,迫使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或移民美洲,形成了新的市民、劳工阶层,这当然也带来了自由民主思想概念的普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都市化的兴起。再加上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劳工阶层和大量的中小城镇市民能够粗通文墨,对外界的各种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廉价报刊为争夺受众而奉行“煽情主义”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哈利波特与哈利波特

游戏中5股力量1:英国SAS:普莱斯上尉,盖茨(GAZ),索普(外号:肥皂),麦克米兰上尉(双人狙关的狙击小组组长);尼科拉(SAS线人,手持AK74)2: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侦察连: 范奎兹中尉(队长),格里格斯(机,注:后加入幽灵部队),保罗·杰克逊;3:俄罗斯军:卡莫洛夫中士(俄罗斯军队长); 4.:中东某大国军阀: 阿·阿萨德(用沙漠之鹰枪杀总统的军阀头子);5: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伊尔曼·扎卡耶夫(双人狙关的狙杀目标),V.扎卡耶夫( 伊尔曼·扎卡耶夫之子。注:身穿蓝色运动服,最后在天台饮弹自尽)

南丁格尔是怎样的人?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无人死亡)

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星期二,住在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先生看见一只花斑猫正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地图,而且听电视上说:一贯昼伏夜出的猫头鹰今天一早就四处纷飞,连专家们也无法解释这种反常现象。

就在这天晚上,失去父母的一岁男孩哈利·波特神秘地出现在女贞路4号的门前,开始了在他姨父姨母家饱受欺凌的生活。姨夫和姨母好似凶神恶煞,经常对他大吼大叫,一直把他关在楼梯下的碗橱里。他们还有一个混世魔王一般的儿子达力,更是经常对瘦弱的哈利拳脚相加。

十年过去了,住在姨夫姨母家的哈利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只猫头鹰送来了一封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神奇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去上学。

九月一日那天,哈利来到古堡般的魔法学校:大礼堂的天花板上闪烁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幽灵在学生们的头顶上飘荡,宽大的餐桌上凭空出现了美味佳肴,会说话的肖像需要学生说出口令才能通行……这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法。这里还有形形的老师:慈祥和蔼的老校长邓布利多教授,严厉正直的副校长麦格教授,处处呵护哈利的海格,还有不知怎的总是看哈利不顺眼、不断找他茬儿的斯内普教授。不过最让哈利波特高兴的是,他结识了两个朋友——忠厚善良的男孩罗恩和聪明伶俐的女孩赫敏。当然,同学中还有趾高气扬、一心与他作对的男孩德拉科·马尔福……

哈利开始学习自己以前从来不知道的魔法,他学会了空中飞行,学会了使用基础咒语,还学会了骑着扫帚打魁地奇球。一件可以让他随时从别人视线中消失的衣更给了他出入任何场合的自由。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似乎有一种更加神秘的力量始终萦绕在哈利的周围:他额头上那道由伤害他父母的凶手留下的闪电形伤痕现在比起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地隐隐作痛,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哈利和罗恩、赫敏偶然发现学校三楼的一个房间里竟然有一条长着三个脑袋的大狗;魔法界的银行古灵阁离奇被盗;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奇洛的头上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地围着一条大围巾,还发出令人恶心的味道……

这一切都与一块神秘的魔法石有关,都与那个杀死了哈利的父母、被人称为‘伏地魔’的邪恶巫师有关,从此哈利开始了他在魔法世界中艰难多舛的命运……

哈利波特与密室(无人死亡)

转眼间,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一年的学习结束了,他不得不再次回到姨妈家里去过暑。离开了魔法世界,离开了学校的好朋友,哈利必须面对刻薄的姨妈和蛮横的姨夫,还好,整个暑他们并没有怎么刁难哈利,只是不允许他做那些魔法作业。但是哈利还是觉得很苦恼,因为他在霍格沃茨最好的两个朋友:赫敏和罗恩到现在还没有给自己写来一封信,要知道哈利已经给他俩寄过好多封信了。

就在期马上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名叫多比的小精灵突然出现在哈利的卧室中,它警告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将会有可怕的事情降临,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可是哈利坚持要回到霍格沃茨去,为了阻止哈利,多比截留了所有赫敏和罗恩给哈利的回信,并使用魔法使哈利耽误了返回霍格沃茨的专列,就在哈利心急如焚的时候,好朋友罗恩驾着一辆施了魔法的飞车来救他,费尽周折,他们终于在最后时刻赶回了学校。

新学期开始后,哈利果然遇到了麻烦,先是新来的新来的教授洛哈特百般刁难他,紧接着又有一股邪恶力量攻击他和他的朋友,难道小精灵多比的话是真的?哈利要如何面对呢?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无人死亡)

在玛姬姨妈来做客的当下,德思礼家变得极为恐怖,尽管哈利知道未成年的巫师不能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以外使用魔法,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哈利不小心使用了魔法并逃出德思礼家(之后并未因此受到惩罚)。

哈利跑出了德思礼家后,搭乘骑士公共汽车前往伦敦。路上,他听说小矮星彼得逃出了阿兹卡班监狱(据说他曾经用一道咒语杀死了十三个人,并将哈利父母的住址告诉了伏地魔,让伏地魔杀死詹姆和莉莉),魔法界正陷入恐慌之中,魔法部为此派摄魂怪保护霍格沃茨,这对哈利来说是一大威胁,更另他在魁地奇中损失其光轮2000。后来在新的黑魔法防御术老师─莱姆斯·卢平的指导下,哈利学会了守护神咒“呼神护卫”,使哈利可以召唤守护神(一头银色雄鹿)击退摄魂怪。

学期开始后,赫敏从麦格教授那里拿到一个“时间转换器”(一个沙漏,翻转后可以回到过去),如此一来赫敏才能赶上所有选修的课(因为有些课的时段是重叠的),弗雷德和乔治送给哈利“活点地图”,这张地图是由哈利的父亲詹姆·波特(尖头叉子)、小天狼星·布莱克(大脚板)、莱姆斯·卢平(月亮脸)、小矮星彼得(虫尾巴)所发明,他们四个人在霍格沃茨读书时期是死党,这张地图可以显现霍格沃茨的所有秘密通道。

后来哈利发现小天狼星是无辜的,而他正是哈利的教父,当时小天狼星在最后关头,把哈利父母的房子保密人改成了四位死党之一的小矮星彼得(虫尾巴),但他却出卖了他们,并将一切罪行嫁祸给小天狼星,事后化身成一只老鼠藏匿(也就是罗恩的宠物“斑斑”),而魔法部依旧认定小天狼星有罪,最后在时间转换器的帮助下,哈利等人成功的帮小天狼星逃亡,遗憾的是彼得趁乱之中逃逸,回到伏地魔身边准备帮助他东山再起。而在最后从小天狼星的信中,说明火弩箭真是他送的(在**中是用鹰头马身有翼兽一根羽毛来说明的)。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守里德尔庄园的老人死亡,塞德里克迪戈里死亡)

哈利·波特在韦斯莱家度过了他暑最后的一段日子,并去看魁地奇世界杯。一群食死徒在结束后突然出现,攻击一些“麻瓜”并放出了黑魔标记。这使巫师们非常惶恐。

回到学校之后,新的黑魔法防御术的教授是已经退休的傲罗疯眼汉阿拉斯托·穆迪,而很久未举办的三强争霸赛也会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重新举办。所有想参加的学生须将名字写在纸上投入火焰杯中,然后火焰杯将会遴选出三所学校(霍格沃茨、布斯巴顿和德姆斯特朗)的代表。哈利并没有报名,但是火焰杯浮出了哈利的名字,使他不得不参加。哈利怀疑自己被故意陷害,但罗恩·韦斯莱却认为哈利为了出风头,不相信哈利所说的,而与哈利冷战好几个礼拜。

鲁伯·海格偷偷向哈利还有马克西姆夫人(布斯巴顿校长)透露了三强争霸赛的第一个项目。参赛者将避开一头龙的攻击,从龙的巢中拿到一个金蛋。卡卡洛夫(德姆斯特朗校长)也看见了龙,只剩下塞德里克·迪戈里——毫不知情。哈利认为这不公平,就将它告诉了塞德里克·迪戈里。哈利在穆迪的提示下,利用飞天扫帚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项目。这次比赛,让罗恩和赫敏·格兰杰意识到了比赛的危险,同时也让罗恩与哈利重修旧好。

圣诞舞会上,赫敏成为了威克多尔·克鲁姆的舞伴,而哈利一心想要邀请的秋·张却成了塞德里克的舞伴。之后在塞德里克的提示下,哈利从金蛋得知了第二个项目是在水中进行,并在家养小精灵多比的帮助下用鳃囊草通过了比赛。 

在三强争霸赛中的最后一个项目是迷宫,在走迷宫的同时还要避开危险,而奖杯就在终点的地方。哈利和塞德里克同时到达了终点,由于他们互相帮助过,他们决定同时拿起奖杯,但意外的是,奖杯却是一个门钥匙,将哈利和塞德里克带到了伏地魔父亲的坟墓。他们在那里遇见了伏地魔和小矮星彼得(虫尾巴)。彼得杀了塞德里克,然后用哈利的血、伏地魔父亲的骨头,还有他自己的身上的肉(他把整只手切掉)作为原料,使伏地魔复活。伏地魔召集了食死徒并与哈利决斗,要把哈利杀死,但徒劳无功(是哈利父母在闪回咒下的影像帮助了哈利),哈利趁机逃走带着塞德里克的尸体回霍格沃茨。

回到城堡之后,大家发现,穆迪教授原来是小巴蒂·克劳奇用复方汤剂变形的,而真正的穆迪教授被锁在了一个箱子里。是小巴蒂·克劳奇将哈利的名字放入了火焰杯,以便伏地魔能够顺利复活。但是在小巴蒂·克劳奇在将事实告诉魔法部长康奈利·福吉之前,他便被摄魂怪吸走了灵魂。因此,福吉不相信伏地魔复活这一事实,邓布利多也随即展开凤凰社对抗伏地魔之行动。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小天狼星布莱克死亡)

对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来说,开始第5年霍格沃茨(Hogwarts)魔法学校生活之前的暑是极为漫长的,因为他要忍受和讨厌的姨夫姨妈及他们的儿子(哈利的表哥)住在一起,更糟糕的是,他的好朋友罗恩(Ron)和赫敏(Hermione)竟连一封信也没写给他。又因为他与邪恶的伏地魔之间的渊源,更不会有任何人给他写信了。而这天,当他因在小惠金区遭到摄魂怪的袭击的时候使用了守护神魔法来保护自己,一封信终于寄到了哈利·波特的手中,但却是一封来自魔法部的开除信,理由是他在学校以外当着非魔法人士(麻瓜)的面使用魔法。

哈利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魔法部部长康奈利·福吉主持的对他的审判会上为自己辩护,而康奈利则想让哈利永远离开。但哈利最后被宣告无罪,这多亏了霍格沃茨令人尊敬的校长邓布利多的干涉。而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后,也第一次感到了不安。他听说大多数巫师都被误导认为他近来与伏地魔的交手是一个彻底的谎言,哈利的诚信受到了置疑。

哈利遭到了排挤,他感觉非常孤独,还经常做似乎预示着某种险恶即将发生的噩梦。更糟的是,邓布利多,那个哈利最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忠告的校长,也突然奇怪地与哈利保持着一定距离,这让哈里觉得愈发困惑和受伤。同时,为了监视邓布利多校长,并让霍格沃茨的学生,尤其是哈利变得更有规矩,康奈利·福吉委派了一位新的教授黑魔法防御术的老师多洛雷斯·乌姆里奇。但乌姆里奇教的课程根本无法让小魔法师们抵抗黑魔法,甚至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于是,在赫敏和罗恩的推动下,他们与哈利一起同一小群学生秘密组成了一个名为“邓布利多军”(D.A)的组织,由哈利教他们如何抵抗黑魔法,为那场即将到来的特别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阿不思邓布利多死亡)

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六年学习时(1996年—19年)发生的故事。

鲁弗斯·斯克林杰接替康奈利·福吉成为了魔法部的部长。原因是魔法世界中的人们认为康奈利·福吉对于早些时候伏地魔对魔法世界发动的袭击处理不当。

西弗勒斯·斯内普施放了牢不可破的誓言,他向德拉科·马尔福的妈妈保证,他会在德拉科·马尔福的第一个食死徒任务中进行保护和帮助。

哈利·波特和阿不思·邓布利多成功说服了霍拉斯·斯拉格霍恩重返学校,担任魔药课教师,而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则如愿以偿,成为了黑魔法防御课老师。在第一节哈利·波特还没发到书的魔药课上,霍拉斯·斯拉格霍恩借给了哈利一本旧的魔药课课本。哈利发现,这本旧课本上面签着“混血王子”这个名字,此外这本书上还有很多笔记。而哈利靠着这些笔记取得了甚至比赫敏·格兰杰还要优秀得魔药课成绩。

而另一方面,哈利的情感也日渐成熟,在心底对金妮的迷恋越发强烈;赫敏和罗恩的感情也出现了摩擦:罗恩挽着拉文德的手走来走去,赫敏独自吃醋……

邓布利多用他的冥想盆向哈利展示了一些伏地魔过去的情况,并且认定伏地魔在过去曾经把自己的灵魂分成八份,并且将其中的七份藏入了魂器(一些可以永世长存的魔法物品)中。其实,伏地魔的两个魂器已经被摧毁了,其中一个是被哈利·波特毁掉的汤姆·里德尔的日记[HP2],另一个是由邓布利多毁掉的马沃罗·冈特的戒指。邓布利多相信想要杀死伏地魔,另外四个魂器(拉文克劳冠冕、赫奇帕奇、挂坠盒、伏地魔的“宠物”大蛇纳吉尼,第七魂器为哈利·波特,伏地魔没有意识到,1981年10月31日制造,具体请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第33章《“王子”的故事》邓布利多与斯内普的对话)也需要毁掉,。所以,他和哈利前去取回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邓布利多因为喝掉了保护挂坠盒的药剂而变得非常虚弱(邓布利多喝下药水后非常痛苦,根据第七部来看,此时邓布利多想到了当年其妹妹的死亡,因为他怀疑极有可能是自己在混战中误杀了她。)。

他们两个返回后发现黑魔标记出现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表示食死徒来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并与教职员和学生发生了战斗。邓布利多用石化咒将哈利定在墙边,披着衣动弹不得,而由于该咒语消耗了时间,使邓布利多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机会,被德拉科·马尔福解除了武器(老魔杖)。德拉科·马尔福到来并且表示是他用了一整年修好了消失柜并把食死徒带进了学校。后来更多的食死徒赶到现场,催促德拉科·马尔福完成任务。但是,德拉科·马尔福面对邓布利多显得十分犹豫。此时,西弗勒斯·斯内普来了。看到斯内普的到来,邓布利多发出了请求:“西弗勒斯......请求你......"随即,西弗勒斯 斯内普用“阿瓦达索命”这句咒语杀了邓布利多,履行了他和德拉科·马尔福的妈妈的誓言。后来,哈利一路追击西弗勒斯·斯内普(同时说出自己就是“混血王子”,并早已发现哈利得到了自己以前的这本魔药书)和德拉科·马尔福,但是他们仍然逃出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麦格教授成为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临时校长,但是学校很可能将会因为不安全而被关闭。哈利发现他和邓布利多辛苦得到的斯莱特林小金匣是的,真的挂坠盒被一个署名为R.A.B.的神秘人物取走。在邓布利多的葬礼结束之后,哈利决定无论怎样他都不回学校继续学习,而是去投身于毁掉伏地魔的所有魂器,并且立志最终战胜他,而罗恩和赫敏也表示他们会跟哈利一起执行这使命(详见HP5 预言)。

书中的混血王子其实是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因为其母(纯血统)的姓氏为 “Prince”(普林斯,英文意为“王子”),而其父是个麻瓜,他以自己是半个普林斯而荣幸,故称自己为“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海德薇、疯眼汉穆迪、小矮星彼得、多比、西弗勒斯斯内普、莱姆斯卢平、尼法朵拉唐克斯、弗雷德韦斯莱、克拉布、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伏地魔死亡)

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 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十七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人物介绍

霍格沃茨教授介绍

阿不思·邓布利多(Albus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全名: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赖恩·邓布利多

本系列要角,学校校长,被公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巫师。哈利最尊敬的人之一。

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 )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魔药课教授,斯莱特林学院导师,黑魔法防御术教授。在莉莉死后就成为凤凰社正式成员,并在伏地魔复活的同时作为间谍重新成为一名食死徒 。邓布利多死后升为校长。深爱着莉莉。 

戈德里克·格兰芬多(Godric Gryffindor)

赫尔加·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罗伊纳·拉文克劳 Rowena Renclaw

萨拉查·斯莱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米勒娃·麦格MinervaMcGonagall 在学校是副校长、格兰芬多学院导师和变形术老师

奇洛 Quirrel

吉德罗·洛哈特 Gilderoy Lockhart

莱姆斯·卢平 Remus John Lupin

疯眼汉穆迪 (Mad-Eye Moody)/阿拉斯托.穆迪(Alastor Moody)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

阿米库斯·卡罗(食死徒)

阿莱克托·卡罗(食死徒)

霍拉斯·斯拉格霍恩(Horace E. F.Slughorn)

波莫娜·斯普劳特 Pomona Sprout

菲利乌斯·弗利维 Filius Flitwick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西比尔·特里劳妮Sybill Trelawney

费伦泽(马人)Firenze

宾斯教授Binns 霍格沃茨唯一的鬼魂教授

辛尼斯塔 Sinistra

格拉普兰 Grubbly-Plank

维克多 Vector

反派敌人与其他角色

反派敌人

伏地魔(Voldmort)

本系列最大的敌人,原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被称为“史上最危险的黑巫师”,一般人不敢说这个名字,而且这个名字在后期被下了咒语保护。杀死了哈利的父母。

奇洛 Quirrel

小矮星·彼得/又译彼得·佩蒂鲁(Peter Pettigrew)

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 Bellatrix Lestrange

汤姆·马沃罗·里德尔 (童年时期的伏地魔)Tom Marvolo Riddle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

小巴蒂·克劳奇Baty Crouch Jr.

其他角色

多比 Dobby

闪闪 Winky

雷古勒斯·布莱克 Regulus Arcturus Black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

威克多尔·克鲁姆 Victor Krum

阿格斯·费尔奇 Argus Filch

加布丽·德拉库尔 Gabrielle Delacour

巴蒂·克劳奇Barty Crouch

卢多·巴格曼Ludo Bagman

鲁弗斯·斯克林杰 Rufus Scrimgeour

康奈利·福吉 Cornelius Fudge

拉文德·布朗 Lender Brown

帕瓦蒂·佩蒂尔 Parvati Patil

伊戈尔·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波皮·庞弗雷bupi Pomfrey

安吉利娜·约翰逊 Angelina Johnson

科林·克里维Colin Creevey

丹尼斯·克里维 Dennis Creevey

凯蒂·贝尔Katie Bell

佩内洛·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丽娅·斯平内特 Alicia Spinnet

伊尔玛·平斯 Madam Pince

奥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勒梅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Moaning Myrtl(又称爱哭鬼默尔特/爱哭鬼麦垛)

血人巴罗(斯莱特林的幽灵)Bloody Baron

差点没头的尼克(格兰芬多的幽灵)Nearly Headless Nick(原名:敏西-波平顿的尼古拉斯爵士)

格雷夫人Grey Lady(海莲娜·拉文克劳 Helena Renclaw的幽灵)

丽塔·斯基特Rita Skeeter

潘西·帕金森Pansy Parkinson

伯莎·乔金斯 Bertha Jorkins

罗杰·戴维斯Roger Dis

月亮脸/月影 Moony

尖头叉子/鹿角Prongs

大脚板/兽足/兽脚 Padfoot

虫尾巴/虫尾、温太尔(小矮星彼得)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诺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鲁克山 Crookshanks

小猪朱薇琼 Pigwidgeon

斑斑 (小矮星彼得)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汉娜·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贾斯廷·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环 Griphook

马库斯·弗林特 Markus Flint 

罗南 Ronan

贝恩 Ban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迪戈里 Amos Diggory

鲁弗斯·斯克林杰 Rufus Scrimgeour

巴蒂·克劳奇Baty Crouch

格雷戈里·高尔 Gregory Goyle

文森特·克拉布 Vincent Crabbe

马琳·麦金农 Marlene Mckinon

埃德加·博恩斯 Edgar Bones

霍格沃兹学生介绍

格兰芬多

格兰芬多学院纹章主人公 哈利·波特 罗恩·韦斯莱 赫敏·格兰杰

和哈利同年级 纳威·隆巴顿 拉文德·布朗 西莫·斐尼甘 帕瓦蒂·帕蒂尔 迪安·托马斯

比哈一年级 凯蒂·贝尔 考迈克·麦克拉根 琳妮

比哈二年级 韦斯莱兄弟:费雷德·韦斯莱和乔治·韦斯莱 李·乔丹 安吉利娜·约翰逊 艾丽娅·斯平内特 肯尼斯·托勒 帕特里夏·石蒂森

比哈四年级 珀西·韦斯莱 奥利弗·伍德

比哈利低一年级 金妮·韦斯莱 科林·克里维

比哈利低二年级 罗米达·万尼

比哈利低三年级 丹尼斯·克里维 吉米·珀克斯 娜妲莉·麦唐纳

比哈利低四年级 尤安·爱波

未知年级 里切·古特) 德米尔扎·罗宾斯 杰克·斯劳珀 维琪·弗罗比舍 杰佛瑞·胡珀 安德鲁·柯克

拉文克劳

和哈利同年级 泰瑞·布特 曼蒂·布洛贺 安东尼·戈德斯坦 莫拉格·麦克道格 帕德玛·帕蒂尔 莉莎·杜平 迈克尔·科纳

比哈年级 秋·张 佩内洛·克里瓦特 罗杰?达维 玛丽埃塔·艾克莫

比哈利低年级 卢娜·洛夫古德 史都华?艾克利 奥拉?奎克

未知年级 布拉德利 钱伯斯

赫奇帕奇

和哈利同年级 汉娜·艾博 苏珊·波恩 贾斯廷·芬列里 阿尼·麦米兰

比哈年级 塞德里克·迪戈里

比哈利低年级 埃莉诺·布兰斯通 欧文·考德韦尔 劳拉·马德莱 凯文·惠特比

未知年级 扎卡赖斯·史密斯

斯莱特林

斯莱特林学院纹章和哈利同年级 德拉科·马尔福 文森特·克拉布 格雷戈里·高尔 潘西·帕金森 米莉森?布洛德 达芙尼·格林格拉斯 诺特 布莱斯·扎比尼

和哈利不同级 迈尔斯·布莱奇 马库斯·弗林特 蒙塔古 阿德里安·普塞 马康?巴达克 波尔 德瑞 哈珀 特伦斯·希金斯 格雷厄姆·普里乍得

呼,终于整理完了,整理完整后对自己也很有用啊,楼主喜欢的话就纳吧,谢谢~~~~

怎样做新闻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 - 1910 ),英国女护士,欧美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创始人之一。

1820 年 5 月 12 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她自童年开始,即对护理工作深感兴趣,乡间度时,常常跑去看护生病的村民。在青年时期,她已不满足于贵族生活,决心从事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做一名护士的愿望在她的心目中日趋成熟。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父母的反对,毅然投身于当时只有最低层妇女和教会修女才担任的护理工作。无论到哪个国家旅行,她都去访问医院。 1850 年和 1851 年,到德国凯斯韦尔黎医院,与***教女执事一同学习护理。 1853 年,到巴黎“慈善事业修女会”参观考察护理组织和设施,归国后,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监督。

1854 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南丁格尔立即率领 38 名护士,奔赴前线斯库塔里医院,参加伤病员的护理工作。南丁格尔不仅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而且对伤病员的关怀爱护感人至深。她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减轻病人的痛苦;清洗包扎伤口,护理伤员;替士兵写信,给以慰藉;掩埋不幸的死者,祭祀亡灵……,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个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因此,“举灯护士”和“护士大学生燃烛戴帽仪式”,也成为南丁格尔纪念邮票和护士专题邮票的常用题材。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的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1856 年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才抱着病弱的身体,最后离开战地医院回到伦敦。英国公众捐赠巨款,以表彰她的功勋。南丁格尔用此资金作为“南丁格尔基金”, 1860 年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后又开创了助产士和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推动了西欧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她强调护理工作是一门非宗教性的专业,必须由受过科学训练和品质优秀的护士,负责护理教育和行政管理。她以病弱的身躯充满地工作,为培养护理人材,倾注了毕生精力,确立了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近代护理学的科学地位,使护理学科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成为受人敬重的职业。现代护理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职业性护士的出现,是现代化进程中专业化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妇女自立运动的重要胜利。职业护士的资格,由护士教育标准限定,并坚持注册和许可证制度。南丁格尔有不少论著,她的名著《护理工作记录》( 1858 年出版)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是为现代护理学的经典著作。

1907 年,英国授予南丁格尔最高荣誉勋章,这是首次将该勋章授予女性。

1910 年的一个晚上,南丁格尔这位 90 岁的疲惫老人,在睡梦中安然长逝。为了永远纪念她,国际护士协会和国际红十字会,把她的诞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并决定以南丁格尔的名字命名最高护士名誉奖,即南丁格尔奖。自 1912 年以来,每两年对各国卓有成就的护士颁发南丁格尔奖一次。中国你出卓越贡献的优秀护士有许多获得了南丁格尔奖。南丁格尔使伤病员们心中感到无比温暖的那盏灯,将永远照耀护理事业的道路。 是一个善良,而不像普通贵族那么庸俗的人。

举例分析政治对西方传媒的多重影响

定义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基本原则

对于不同的国家,对新闻专业主义定义和标准不一定完全相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2]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纳的基本准则是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

4、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观念,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

5、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组织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作用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一旦冠以“专业人士”的名称,美国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陡增,职业形象焕然一新,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穿着体面、出入高层,进行社会信息鉴别的把关人、对社会舆论具有判断作用的仲裁者。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facts)——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对政党、对政客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指出了明显的三项功能:巡视环境、组合社会和传承文化。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则使用了更简洁的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自由主义者分配给媒介的“看门狗”(watchdog)任务,是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新闻舆论功能。

在实施媒介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

中立把关人

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新闻事业内在的矛盾。不过,它的确为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因此成为通行的基本新闻价值观。“把关人”模式强调必须发现和散布重要消息。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取舍。同时,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客观反映者

客观性从整体上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径。随着媒介经济来源的改变,新闻的定义和外观也改变了。狂热的观点和表述失去了市场;公平和平衡的编辑方针伴随着客观性的写作方法开始大行其道。在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中,客观性起先是职业精神的关键信条,后来则成为新闻实践的“策略性程式”——它保护新闻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击。

客观性

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真实性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且必须达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失去了真实,客观便无从谈起,独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独立性

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所以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自由性

新闻自由包括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即“知情权”。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西方新闻界也历来以此自诩。在“自由多元”的西方社会,强调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和“多元”,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孔茨是否属于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现代文明社会,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传媒不仅作为宣传舆论工具被统治者牢牢地掌控,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进程,“政治媒体化”已逐渐普泛为一种时代特征。可以说,不懂得政治,就难以把握现代传媒的本质;不懂得传媒,也无法理解现代政治的奥妙。可以说,“传媒”与“政治”的结缘已繁衍出一个全新的政治运作空间。

一、“政治媒体化”理论概述

“政治媒体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Timothy Cook在《治理新闻: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政治机构》[1] 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作者Timothy Cook是William学院的政治学教授,他在研究了美国政治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在美国,作为一种客观、中立的新闻界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越来越远离现实。新闻界远没有成为第四种权力,它仅仅是游弋于三权中的一个政治机构,而不是独立于之外的政治力量。政治变得越来越受媒体操纵,媒体也越来越演变为政坛***迭起的“斗秀场”。Timothy Cook进而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之为“政治媒体化”。这个观察角度,将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政治的特殊本质。

应该说,政治媒体化并非从今日始。历史地看,当统治者认识到媒介在资讯传播中的作用,政治力量便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和操纵媒介,为政治利益服务。但是,原始形态的政治与媒介结缘,由于媒介自身的不发达,以及人们对其属性、功能的认识不清,这种政治媒体化运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譬如,在中国古代,某些政治势力为获取政治利益,故意以小道消息散播宫廷秘闻、内幕,以实现自己的私利,但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仅容易造成以讹传讹,而且稍不留神,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随着大众媒介在20世纪上半叶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扮演的角色所引起的震撼,至30、40年代,西方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大众媒介蕴藏的巨大威力;不仅如此,随着大众传播研究的兴起,媒介的传播特性、功能日渐明晰,由此在西方社会中,政治已逐步自觉地利用媒介,在政策的宣传、群众的发动、社会的整合、各种关系的协调、各种议题的讨论等方面,都透过媒介的管道予以展开。至此,“政治媒体化”已上升为西方政治运作的基本特征,并成为一种政治性谋略。自肯尼迪开始,历任总统无不凭借媒介、特别是电视展示自我形象,宣传大政方针,以至有人戏称为“电视总统”。

今天,人类已迅速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媒体社会中。所谓“媒体社会”,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我们的社会受媒体驱动,在媒体的强烈影响下运动、变化、发展;二是指媒体以它独立的意志建构着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与现实社会并行或交叉运动的,或者说,媒体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摹写、变形、夸张和投射。身处21世纪的媒体社会中,由于大众传播无所不在,政治的传播便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媒体驱动。近20年来,政治媒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便是一个重要的迹象。对此,艾英戈、金德在《事关重要的新闻》一书中指出:

“媒体政治”已经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美国,在其他国家也一样,而相反,代表不同偏好的公众组织所形成的传统体制(比如说政党和利益群体)则日渐式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使用——甚至操纵——大众传媒以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标准的操作方式,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的需要。[2]

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确实至关重要,并已经成为现实民主政治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时至今日,各种政治主张如果不通过媒体进行传递,其实已很难真正到达公众那里了。

由此不难看出,所谓政治媒体化,作为一种现象,它是政治发展的产物,并日渐凸现为当今媒体社会的具有普泛性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政治传播的一种新的操作方式;作为一个观察视角,它揭示了在媒体高度发达、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今天,新闻传媒与现代政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总之,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与媒体逻辑的推动下,已经粉墨登场了。

二、政治媒体化:政治逻辑下的媒体

亚里士多德有言:人本性上是一种政治的动物。对政治资讯的接受和分享,其实是社会正常人的经常性活动,因此,作为传播中介的媒体亲睐政治内容,自然容易理解;而媒体的发展也为政治力量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视听媒体自不待言,如今网路新媒体也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政治对社会的影响也须臾离不开传播媒介。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它当然拥有自身的目标和宗旨,并需要保持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不过,它同时还受其它组织,特别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政治组织的影响和控制。政治与传媒客观存在的相互需要,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决定了政治媒体化进程中“和谐”与“冲突”两面并存的局面。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媒体化的进程,可以被看作是政治与媒体达成的新的契约,一场联姻的开始。这种关系中,按照邵培仁先生的观点,政治资讯传播中的大众传媒扮演的是传播者、解释者和中介者,政治力量扮演的是决策者、领导者和把关人,二者的共同指向便是受众或公众[3]。进一步分析,政治媒体化从政治逻辑角度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认知:

1、 作为宣传工具的传媒

从传播学理角度看,宣传并不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但却是媒体被赋予的重要使命。这可以看作是政治与媒体联姻后,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家庭纷争”中开始溃败的第一个征兆。所以,媒体要保持独立、自由的清白之身,而不为统治者进行舆论宣传,从来被认为是一种理想主义。

在我看来,在所有关于“宣传”定义中,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的概念最接近其本义。他认为:所谓宣传,是运用各种语言、符号等种种表意工具,以控制和影响多数人的思想和感觉,从而达到一定目的之一种的企图。完整意义上的宣传,由宣传者、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等因素组成。

“宣传”这一古老的社会现象,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即便在西方政治体制中,各种政治利益集团无不以传媒为工具,广泛开展各种宣传,以灌输权威意识形态,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当然由于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公众对于具有明确宣传意向的内容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现代媒体的宣传必须按自己的逻辑、按自己的“密码”解释社会、分析社会,从而曲折地渗透宣传性内容。

宣传要取得实际效果,往往需要交替使用各种媒体表达方式。譬如,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也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人物访谈、文艺演出直播等,宣传主体也有多样性,如政党、国家、团体、宗教和企业等。传媒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强化了政治宣传的效应,但其政治“作秀”的一面,往往会被置身者所忽略。例如,2004年7月28日,以色列总理沙龙的政治表演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当天,有200名法国犹太人响应沙龙的号召弃法(法国)抵以(以色列),成为新一批犹太移民。沙龙亲自前往特拉维夫机场举行欢迎活动,以色列和美国媒体进行大肆渲染。这样的举动,再加上沙龙所宣扬的“欢迎所有犹太人回归祖国怀抱”的言辞,无疑将有助于抬高这位“铁血”总理在以色列国内的威望。但是此举将对本来就复杂难解的中东局势产生何种影响,却反而被人所遗忘了。

2、 政治控制下的传媒

大众传媒对政治活动的介入以及它对政治发展的潜在影响,几乎先天地决定了政治权力必然对它施加影响和控制。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标榜新闻自由,但实际上,传媒从没有毫无限制的自由,“总是带有它所属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4], 而那种“政治结构形式”即政治逻辑和政治体制,往往会对传媒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目前看,世界各国从政治上制约或限制传媒的方式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利用法律进行约束。即国家制订或认可用以协调大众传媒与社会各系统关系的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和媒介自律相结合为保证,实施用立法手段管理和约束作为社会独立力量的新闻媒体。当西方主流政治力量掌握了立法和司法权力之后,政治力量已摒弃了资本主义早期对传媒的专制控制方式,个人色彩相对减弱,也不再直接以行政手段硬性干预新闻传媒的自由,而是通过法律手段(“追惩制”)规范大众传媒的权利和义务,使之服从和服务于统治秩序的需要。

其次,通过机构辖制。就是以国家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或以国家执政党的权力意志和政党利益,对大众传媒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特许制和新闻审查制度。在西方,大部分传媒机构并不隶属于,主要由私人和财团投资兴办,其控制权掌握在私人机构手中,但机构可以通过规划、技术部门和媒介管理部门的“软手段”,对大众传媒进行制约和调控,如决策传播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基础设施改善、远程传输光缆提供、卫星技术支持,以及对传媒的传播活动进行管理,对传媒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控制消息发布源等等。以美国为例,其大众传媒号称民众的“看门狗”和的反对派,而且有较多的批评的自由,

但正如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新闻媒介看起来确实独立自主,看起来确实在向权势们挑战——俨然成为第四大部门。然而,只要进一步深入调查,显然就会看到这种关于新闻媒介权力的信念,只是那些拿它追逐自身目的者手中庞大的武器而已。和政治经济权贵们操纵报纸的事实贯穿于整个历史。[5]

因此,传媒所拥有的“新闻自由”,虽然也发表揭露和批评政界和企业财团的内容,但总体上说不可能超越政治力量规定的范围,更不会动摇美国社会的根基。许多时候,在决定哪些是新闻、哪些新闻能够报道、哪些新闻不能够报道等方面,裁定权仍然在手中,如两次海湾战争中,都出现了军方和机构限制传媒报道活动的情形。

再次,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牵制大众传媒。新闻传媒与垄断集团、政治势力的关系上,从来面临巨大的压力,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传媒很难坚持独立的政治立场,因为对他们来说,独立的政治立场并无任何好处,特别重要的是,若是坚持独立的政策,便不会从位居政治支配地位的势力那里,得到某些商业利益的照顾。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赫伯特·I·席勒在《思想管理者》一书中揭穿了这个秘密:美国媒介受到的是双重束缚,一方面要受到来自大广告商和大公司在经济上的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在政治上的严格管理,而且,美国和大公司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美国媒介只不过是包括财富五百强在内的跨国大公司用以出售其产品、服务和观点的工具,是美国用以维护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行全球霸权的工具。他进而认为,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6]

在这种政治逻辑下,传媒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从本质上说,西方传媒也不过是戴着政治镣铐的“舞者”。

三、媒体政治化:媒体逻辑中的政治

17世纪一位自然科学家说过,要想控制自然,首先必须服从自然。从这句话中,一些政治家也获得了自己的感悟:要想控制媒体,就必须首先服从媒体的游戏规则。特别是在当今民主社会,媒体为政治活动提供了表演场地和舞台,民众往往通过媒体了解政治、参与政治, 这种景况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的面目。诚如竞选运动编年史专家西奥多·怀特所言:电视是政治进程,电视是政治的比赛场地;今天,行动是在演播室里,而不是在密室里。

在西方媒体发达的社会中,那些熟知现代媒体规则的政治家,总是擅长于利用媒体把自己的“所为”和“所不为”进行传播,在社会中产生他们所期待的影响。一般来说,西方政治的媒体化运作都按照媒体的逻辑展开,并且已经形成了政治媒体化的一整套操作方式:

首先,利用媒体作为社会的“镜子”和论坛的功能,发现社会问题并使之公开化,并在论坛中使各方利益群体的意见得到均衡展现,观点得到碰撞,并最终形成统一意见,推进社会的凝聚、整合的过程。在当今世界的政治家如布什、布莱尔等人周围,总是聚集着一批“谋士”。以前政治家的谋士多由知识分子、理论家担任,帮助其宣传党的纲领,而现在的谋士大多是一些媒体专家,通常的做法是设计或渲染一些新闻,使政治人物能够尽可能频繁、尽可能光彩地进入媒体,与公众对话、表达主张等。其积极的方面是,通过现代化媒体的有效传播,把社会问题、社会情绪及时、迅速地传递到政治之中;同样,政治的目标和资讯也可以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到社会中去。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对社会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各种意见的集散地,不同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资讯可以相互进行传递,使人们可以在相互比较中进行权衡、争论、取舍。这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宣传,是横向意义上的交互式宣传。

其次,尊重媒体的相对独立性原则,按照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和行为逻辑,制造或事实。传媒有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必须按照自身的法则工作,这是媒体保持独立性和“体面”的基本前提。任何媒体,记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新闻价值观,即是否构成新闻的视角出发,观察、解释和分析社会。正是由于媒体必须依托新闻的特性,政治人物要想成为媒体的宠儿,若只靠思想、观点和讲话,而没有吸引人的,是难以吸引社会关注的。所以西方的媒体专家总会想方设法为政治家制造,惟有如此,有关的政治思想、观点才能符合媒体传播的要求,进而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

再次,按照媒体的选择性原则,用媒介的尺度和公众的趣味审视自身,从而引起公众对政治主张和政党的关注。我们知道,媒体的交流总是有选择性的。在媒体的尺度中,认为新奇、冲突和不幸等等,是容易构成公众关注的兴奋点,因此媒体中的政治资讯也需要根据这个原则进行重新包装。其结果是,媒体所报道的在性质、程度和影响等方面,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很大的距离,人们通过媒体所看到的世界,很有可能是一个“象”或夸张的“镜像”。比如,2004年7月28日,美国的观众通过CNN等媒体又真切地见识了一场“高水准”的“政坛秀”大战:按照美国大选的程序,驴、象两党全国大会的举行,将正式拉开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大幕。抢先一步召开的民主党全国大会,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克里与他的搭档爱德华兹隆重推出,使之在一种狂热的喝彩声中粉墨登场。在四天的会期中间,爱德华兹与克里先后发表了充满鼓惑与的演讲,向谋求连任的共和党人布什、切尼发出言辞犀利的“宣战檄文”,除了克里与爱德华兹,美国民主党的头面人物,如前总统卡特、克林顿夫妇、前副总统戈尔等也轮番上台,竭力向美国公众推崇克里的勇气和智慧,把他描述成“一个能解决美国今天面临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克里真有如此能耐吗?明眼人都明白:这无非是媒体与政治联手举办的“面舞会”而已。

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媒体,特别是电视传媒是以形象吸引人、召唤人的,基于对媒体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考虑,西方政党认为,一位领袖不仅要懂得党纲,更应当懂得媒体之道,即必须以良好的媒体形象出现。例如1992年的美国大选,当时的一份民意调查表明,克林顿那充满的“帅哥”形象,一开始就把老成持重的老布什比下去了。许多选民特别是年轻选民认为,他们的国家更需要的是朝气而不是经验。绯闻不断的克林顿,仿佛真成了美国人“朝气”的象征。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国政治家都清楚,如果政治意识形态与媒体形象出现矛盾时,他们更愿意这种矛盾发生在自己与政党之间,而不愿意发生在自己与媒体之间。因为这些政党的***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能够在媒体中很好地表现,并获得更多地支持,党的组织最后也会给他以同样的支持,尽管他在媒体中所说的和所做的也许与政党机构作出的决定截然不同。“这其实是媒体逻辑打败了政党逻辑。政党跟着政党领袖走,政党领袖跟着媒体走。”[7]

现代社会总的趋势是大众传媒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似乎真已实质地成为“第四种权力”。媒体在选举中甚至替代了政党操纵整个过程,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现代传媒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或者政治媒体化本身,都需要我们作出冷静而客观的评价:

1、一个合理运转的社会,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当今,随着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逐渐形成,而大众传媒以其无远弗界的传播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最迅速、最广泛的政治表达渠道,这不仅可以反映民众呼声,还可以借助媒体空间创造出健康的舆论氛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2、许多政治观察家认为,西方的媒体政治看似民主,其实是破坏了民主。美国学者乔姆斯基就说过:西方政党政治从本质上看,不是政党的逻辑,也不是媒体的逻辑,而是资本的逻辑。所谓资本主义政党民主,说到底无非就是若干个基本执行同样亲商业政策的政党,就一些次要问题进行无关痛痒的争论;只有商业利益不受侵害,民主才是被允许的。这种民主极大地损害了以公民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在大资本的操纵下,公民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了,而有效的民主却需要这种联系。这一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以漠不关心和玩世不恭为标志的非政治化公民越来越多,而国家的政治生活留待职业政客去分肥了。

3、就政治媒体化的运作本身看,也是陷阱颇多,疑云重重。艾英戈和金德便指出,美国的媒体政治其表现是:第一,以国家为中心,或者以总统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社会群体的各种诉求;第二,摆出权威者姿态,阻止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媒体新闻总在暗示人们,老百姓不懂政治,不必去尝试;政治是为精英准备的,也是关于精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政治甚至是反民主的;第三,美国媒体中的政治选举越来越平凡琐碎,记者报道选举就像报道,关注冲突和输赢,而忽视候选人的政治主张;第四,媒体已沦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速记员。为寻求官方消息,媒体往往不愿意惹麻烦,多数时候就是转述的消息,其结果是资讯路径的偏见最终成为公众的偏见。西方政治媒体化的结果,似乎也越来越证实了这些问题。

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 1908-) 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美国加利福尼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他从1941年始陆续出版了二十几本书和发表了八九十篇论文,主要代表著作有: 《管理学原理》 、《管理理论丛林》、《再论管理理论丛林》等。

、选择性注意。即选择接受那些自己喜欢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受众对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观点和立场),有一种维护、加强的倾向。为此,他们通常会积极地接触与自己意见相同或相近的信息,而尽量回避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信息。媒体发送的信息,必须与受众的看法相同或相近,或者其内容与每一个受众息息相关,否则,就不可能吸引一切受众。因此,要使媒体传播的信息顺利通过受众的"注意"这一道"关口",进入受众的选择视野之中,就要从强化、改善信息的结构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入手,提高信息的竞争能力。

信息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信息***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和新鲜度。例如大字号、大音量、鲜艳的色彩、显赫的位置、迅猛的动作等都体现了信息的强度。一般来说,强度越大,信息越容易被注意。同时,对比度的作用也很强烈,反差越大,注意度越高。而重复是一种综合强度和对比度长处的手段,不仅能增加***的总强度,而且能克服遗忘的影响。一般来说,重复次数越多,受到注意的可能性越大,但重复也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其作用就会减小乃至消失。新鲜度可看作是一种时间系列中的对比度,如字体的更换、设计风格的改变、举止的反常等,与平时的信息形成对比。一般来说,对比度越大,越容易被人们注意。

信息的功能性因素主要涉及信息的内容,它又可分为延缓性因素和即时性因素。延缓性因素要求媒体在传播有关受传者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信息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重在质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即时性因素要求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充分重视受传者眼前的心态和需求。

2、选择性理解。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经常出现传播者无法把自己原来想要表达的意义原原本本地传给受众的现象,因为受众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固有的文化背景、动机、情绪和态度等,对受传信息作出自己的理解。传播理论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编码”与“译码”的过程,作者将一定的意义编成一定的符号,受众则把以符号为载体的信息还原成意义。然而,经过受众理解后的“意义”与传者要表达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在这里,媒体传播的信息的本来"意义"与受众还原的“意义”完全一致是罕见的,部分一致是常见的,完全的不一致也不鲜见。对于违背受众固有态度的信息,要按照媒体的意图过此"关口",极为困难。

3、选择性记忆。所谓记忆,是指人脑对经历过的、活动的反映和保持。与选择性注意相似,人们的记忆也倾向于选择"正面"信息,排斥"反面"信息。受众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记忆那些最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和内容,这就是选择性记忆。

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三种选择行为,可比喻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防卫圈,选择性注意处于最外层,它反映调动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那些不合心意的信息在这一圈就被受众拒之门外;实在挡不住的,就有赖于中间层的选择性理解进行防御,受众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认识所接受信息的意义,也可以不接受或歪曲一部分意义;如果还是挡不住,则发动最内层的选择性记忆机制,受众认为没有价值的信息,则干脆忘却。